2019年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269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近代英法美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大事,其民主历程和分权制衡的特点值得各国借鉴,但政体选择还是要与各国国情相结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完善了其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中议会与内阁的权力制衡关系;此外,英国政体还存在哪些权力制衡关系?
材料二 法国政治民主化大事记
①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
②1791年,《1791年宪法》颁布,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③1792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后,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④1794年,“热月政变”后法国革命的高潮过去。
⑤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1804年,《法兰西民法典》正式颁布。新宪法正式宣布法国改制为帝国,即法兰西第一帝国。
⑥1815年,路易十八复辟。
⑦1830年,法国人民进行“七月革命”,金融资产阶级掌权。
⑧1848年,法国发生“二月革命”,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权,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⑨1848年,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1852年12月,波拿巴加冕,共和国改制为帝国,即法兰西第二帝国。
⑩1870年普法战争。9月,巴黎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国防政府”。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1870年第三共和国即已诞生。从此,法国走上政治民主道路,但其中仍有曲折。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的法国大事年表,说明法国政体变化过程中体现的特点。结合识,概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材料三  1933年5月,罗斯福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农业调整法》,1936年1月,最高法院裁决该法案违宪。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1937年2月,罗斯福提出进行司法改革,他建议最高法院法官由原来的9名增加到15名,使最高法院由保守派控制转变为“新政派”控制。他的建议遭到法院和国会一些议员的强烈反对而未获得通过。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3)材料三中最高法院判决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和反对总统提名法官体现了美国司法具有什么特点?罗斯福提出增加最高法院法官的意图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2.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三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唐文权、桑兵《戴季陶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出自于哪场战争中的哪个条约?19世纪中期另外一件与南京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主要危害。
(3)请分别指出教材(课本)和材料三各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19题)

4.
《全球通史》写道:“他们(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这部法律”是指古代罗马的
A.习惯法
B.公民法
C.自然法
D.万民法
5.
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维护公民平等
B.限制公权滥用
C.主张法律至上
D.追求司法公正
6.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规定:“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以上规定的实质是
A.保护罗马平民的权益
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权
C.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7.
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有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
A.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注重实际而不专尚理论的特点
D.法律扩大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8.
英、德两国在近代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对二者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任命内阁首脑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居于权力中心
D.君主有权修订法律
9.
“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现象
A.说明法国人宪政思想和法治理念还不如英国和美国
B.是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的产物
C.说明浪漫主义情怀影响法国人对立法和法律的态度
D.反映出法国国内、国际战争频繁影响了宪法的制定
10.
《大宪章》规定:“不征得王国一致的同意不得征收兵役免除税或捐助”,后人将其解释成“不  经    过人民的同意不得征收一切税”。后来,这个原则又被引申成“代表机关(即会议)决定赋税”的原则。这种变化表明大宪章
A.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B.对英国的历史进程影响不大
C.其本质内涵后世得以弘扬D.确立的民主原则大于实际意义
11.
“当欧洲宗教机构和封建割据势力肆虐之际,他们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司法陪审制和地方管理体制;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又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并在封建专制制度的一片汪洋中独辟蹊径,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根据材料判断“全新的政治体制”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B.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C.法国的议会共和制D.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12.
1873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担心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8年5月俾斯麦借德皇威廉一世遇刺事件提交“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这表明
A.议会支持社会主义运动
B.德国议会政治已趋成熟
C.议会依法拥有立法权力
D.俾斯麦与议会矛盾尖锐
13.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议员候选人在参选时必须是所在选区居民,同时参议员年龄不得低于30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25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这一规定( )
A. 适应了移民为主体的现实国情
B. 导致了国会议员的数量减少
C. 增强了参议院在两院中的权威
D. 协调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14.
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规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据此可知
A.帝国政体不具有民主特征
B.普鲁士拥有超然地位
C.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残余
D.皇帝具备了绝对权威
15.
威廉二世(1888年继位)时期,德国对军队及其价值观的羡慕和崇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许多企业家大致按照军队方式经营生产…富有的资本家们在贵族军官中间为自己的女儿寻求女婿…以便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反映出德国
A.是军人专制的政体
B.军国主义氛围浓厚
C.民众普遍崇尚战争
D.新旧阶层进行联姻
16.
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作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A. 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B.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C. 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17.
《海国图志》记载:“(某国)立绅士会询问政务,筹办国饷”“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国主若欲征税纳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即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法国的议会共和制
C.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D.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18.
1847年英国议会的一个报告说:“我们应当承认,近来同这个国家(中国)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扩大我们的交往的结果并没有证实我们的合理的期望,自然,这种期望是以自由进入这个蔚为壮观的市场为依据的。”为改变此贸易状况,英国政府决定
A.迫使清廷接受关税协议
B.伙同其它列强瓜分中国
C.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
D.拓展对华资本输出途径
19.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B.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20.
《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A. 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 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21.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22.
托马斯·杰斐逊曾表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材料表明杰斐逊倡导
A.公平正义
B.三权分立
C.法律至上
D.人民主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