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从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入手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及经济体制的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2。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 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
材料二 (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和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哪些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
材料一 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2。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 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
材料二 (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和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哪些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社会转型路径与模式,引用了如下公式:
R=(Mp+Ms)—C
其中:R(result)为社会转型成果、成效或绩效;Mp(primordial 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的原动力;Ms(secondary 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继发性推动力;C(counteractant)为社会转型进程中形成的社会阻力。
根据该公式,社会转型进程可能会出现三种绩效状态:
(1)当Mp+Ms>C时,社会转型顺利推进。
(2)当Mp+Ms=C时,社会转型停滞不前。
(3)当Mp+Ms<C时,社会转型倒退崩溃。
运用16—19世纪中国或西方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社会转型中一个或多个绩效状态的公式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社会转型路径与模式,引用了如下公式:
R=(Mp+Ms)—C
其中:R(result)为社会转型成果、成效或绩效;Mp(primordial 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的原动力;Ms(secondary 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继发性推动力;C(counteractant)为社会转型进程中形成的社会阻力。
根据该公式,社会转型进程可能会出现三种绩效状态:
(1)当Mp+Ms>C时,社会转型顺利推进。
(2)当Mp+Ms=C时,社会转型停滞不前。
(3)当Mp+Ms<C时,社会转型倒退崩溃。
运用16—19世纪中国或西方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社会转型中一个或多个绩效状态的公式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单选题- (共20题)
3.
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这些做法( )
A.进一步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 B.扩大了雅典公民的政治权利 |
C.表明雅典民主制度日趋成熟 | D.有利于减少直接民主的失误 |
4.
《十二铜表法》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但如他人的果实落在自己的田中而被牲畜吃掉的,则不需负责。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
B.注重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
C.注重法理与情理相结合 |
D.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
5.
有学者认为,《权利法案》的条文,使国王“享有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有权任免各部大臣及高官;甚至可以制定内外政策”。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 B.议会对国王负责 |
C.当时国王并非“虚君” | D.国王“统而不治” |
6.
有学者认为,两百年前,在美国“旭日东升的年代”,要自由还是要政府,让当道者挠头不已,而美利坚合众国当轴诸公努力的结果,已成为人类值得珍视的财富。材料中“努力的结果”指的是( )
A.实现中央集权 | B.实行联邦体制 |
C.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 D.推行共和主义 |
7.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了皇帝与首相的权限,皇帝的所有命令·无论口头还是书面,均应由首相副署,若皇帝与首相意见相左,首相意见更具决定性。材料说明德国
A. 建立了分权制衡的共和政体
B. 首相拥有国家最高行政权力
C. 皇帝与首相间权力争夺激烈
D. 政体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特点
A. 建立了分权制衡的共和政体
B. 首相拥有国家最高行政权力
C. 皇帝与首相间权力争夺激烈
D. 政体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特点
8.
直到1879年1月,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历经百年才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及总统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公爵们的共和国”才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起来。这反映出
A.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
B.法国民主政治构建任务的完成 |
C.法国民主政治之路的艰难 |
D.保皇派实际上主张建立共和制 |
9.
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
B.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
C.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
D.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
10.
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关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关注欧洲之外的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问题。由此可以判断《共产党宣言》
A.可适用于世界任何地区 |
B.以关注全人类为己任 |
C.诞生于对全世界的考察 |
D.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发展 |
11.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
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
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
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
12.
《国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从中可以推断出( )
A.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 | B.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
C.当时手工业和商业被官府垄断 |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确立 |
13.
汉承秦制,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这一做法
A.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和兼并 |
B.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C.推动国有土地制度的瓦解 |
D.培植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
15.
在自由殖民主义时期,英国政府规定印度产品出口英国,英国征收保护性关税,而英国输往印度的商品,则以自由贸易为名,征收象征性关税。这一规定
A.使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
B.表明英国已是世界工厂 |
C.摧残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 |
D.使得自由贸易流于形式 |
16.
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的“分水岭”的含义是
A.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
B.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
C.工业革命的兴起 |
D.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
17.
下表是根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对1893-1899年农产品出口量进行的统计(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年份 | 棉花 | 豆类 | 油类 | 烟叶 |
1893年 | 94154 | 1967272 | 152069 | 110513 |
1895年 | 110621 | 176556 | 292585 | 112014 |
1897年 | 116609 | 2046662 | 349972 | 141877 |
1899年 | 148100 | 2801536 | 268280 | 173987 |
A.中国农业快速发展 |
B.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
18.
据史料记载,在湖南岳州等地,“自近年(指1899年以后)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一宗,尤为畅销。业此者现仅有四五家,而每日所获,综计不下三四百金。惟本地所产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这一现象表明当地( )
A.近代民族纺织业缓慢发展 | B.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
C.对外贸易数量的日益萎缩 | D.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加深 |
19.
1978—2000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小城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城镇总人口由1.7亿增加到4.56亿,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6.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一五计划”实施 | B.三大改造的完成 |
C.十年“文化大革命” | D.改革开放的推进 |
20.
歌曲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爷爷说那一年变化很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地分啦!北京城开了一冬天的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以上歌词最可能选自
A.《Again1977》 |
B.《我生在1978》 |
C.《恋曲1990》 |
D.《相约1998》 |
21.
下表是1960年和1978年世界各国GDP总值与中国的对比(各国倍数以中国当年GDP总值为基数),
由此表可以推知
| 1960年 | 1978年 |
中国 | 597亿美元 | 2164.6亿美元 |
美国 | 9.1倍 | 10.6倍 |
日本 | 0.74倍 | 4.6倍 |
西德 | 1.21倍 | 3.4倍 |
法国 | 1.05倍 | 2.3倍 |
由此表可以推知
A.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
B.法德和解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 |
C.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D.“左”的思想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