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68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材料二 路德问道:“如果说出售赎罪券是为了修建教堂,是为了拯救人们的灵魂,而不是为了金钱,那么教皇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历史上的许多著名富豪还多,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而非要花贫穷,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材料三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据材料一,指出《拉奥孔》的出土为什么会在意大利引起“震动”?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发表该言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的主张?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13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单选题(共25题)

2.
***认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
A.土地革命路线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国共合作方针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
【加试题】西方某著名人物曾发表演说:“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他的家。即便是金碧辉煌的教堂,他如不在那里说话,就说明他不住那里。……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据此判断,该演说者最有可能是
A.罗马教皇朱理二世B.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
C.浪漫主义作家雨果D.建筑师布鲁内列斯齐
4.
“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5.
14~16世纪,人文精神的旗帜在欧洲高扬;而到了18世纪,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发展的道路。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仁人志士的探索追求B.人文主义自身的魅力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6.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7.
从左图到右图,反映出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8.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著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专制集权的巩固
B.封建经济的衰退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审美意识的觉醒
9.
有人写道:“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在黑夜的背景下,诸子的身影如群星般闪耀。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
10.
下图为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作品《以马忤斯的晚餐》。它描绘的是耶稣复活后在一次见面会上向他的门徒现身的情景,画中卡拉瓦乔没有把耶稣的门徒描绘成光辉的圣徒,而是描绘成卑贱的普通农民。据此判断此画的创作背景是
A.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宗教改革运动的展开
C.启蒙运动的开始
D.工业革命的进行
11.
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大革命曾指出:“人们应当预见,大革命不是由某些集体事件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主要是指
A.君权神授
B.基督教思想
C.启蒙思想
D.马克思主义
12.
“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既伟大又阴暗的时期……许多有进取心的个人主义者对犯罪事件的频发、重现的社会问题等熟视无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靡一时。”这一评价( )
A.注重了对历史史料的考据
B.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D.否定了人文主义思潮
13.
伏尔泰曾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是(  )
A.歌颂自然人性B.反对宗教迷信C.提倡科学思想D.崇尚思想自由
14.
经研究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苏格拉底认为是“努力探究而去获知”,早期基督教派则称之为带有神秘主义因素的“灵知”,启蒙思想家们将其解释为“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真知”。据此可知
A.后世解读历史更加全面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解释
D.社会进步推动历史认识发展
15.
周作人在《关于卢奇安》中认为,“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由分,全得需要辩论;其次是在议会里,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见成功。”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的崛起得益于雅典民主制度的推动
B.演说功用在于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
C.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彰显“人民主权”
D.演说术的兴盛使希腊法庭与议会迷失了正义
16.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A.注重创新和逻辑
B.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与农业息息相关
17.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汉赋和唐诗
B.风俗画和文人画
C.话本和小说
D.元曲和傩戏
18.
清代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批语:“迨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
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
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
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
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
19.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20.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B.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21.
孙中山指出:“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享乐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鉴于此,他提出的主张是
A.驱除鞑虏
B.平均地权
C.创立民国
D.扶助农工
22.
下表为全国1977年—1982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
时间(年)
参加高考人数(万人)
录取人数(万人)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恢复高考制度
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23.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
②归国科学家满怀爱国热情
③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的感召下回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24.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民贵君轻
2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把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取得统治地位
26.
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祟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作者对南北文学差异的分析
A.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
C.折射了古代文化的区域特色
D.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

3.选择题(共2题)

27.下边是关于某次战役的资料卡片,根据卡片信息推断它是(    )

卡  片

信息一: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

信息二:苏德战场

信息三:苏军胜利

信息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8.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