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266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材料解析题(10分)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来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动了亚洲,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转变,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穿透”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以下方面: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均富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界碑”、 “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现代化四个方面的表现。(4分)
(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2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 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  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3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4分)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材料二“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第三十六条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体现的主要思想主张。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主要共同之处是什么?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发展了17世纪那位思想家的主张,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对于文艺复兴在思想领域中的发展表现。

2.单选题(共19题)

4.
以下关于英国新贵族和美国种植园奴隶主相同之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B.都曾经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
C.都属于资产阶级范畴D.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
5.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下面对这一文件表述错误的是
A.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
B.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
C.规定国王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D.使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
6.
近代世界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A.《大宪章》B.《权利法案》
C.“1787年宪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
美国历史上一共有三位总统曾经遭到过弹劾,分别是是第17位总统安德鲁·约翰逊、第37位总统尼克松和第42位总统克林顿。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政体的
A.联邦制原则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D.民主原则
8.
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由制宪议会于1789年7月着手制定,1791年9月生效。根据该宪法规定,当时法国的政体是
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帝制D.民主共和制
9.
柳亚子的《题太平天国战史》中有:“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实际上包含了作者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是
A.肯定B.否定C.不肯定不否定D.上述态度都有
10.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民主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崇高人格,成为我们战胜艰难险阻并取得伟大胜利的精神动力。左图和右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A.1921年和1922年
B.1927年和1928年
C.1937年和1938年
D.1949年和1950年
11.
某位美国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组织革命武装开展武装起义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中共的这一声明应发表
A.西安事变前B.八一三事变后
C.洛川会议后D.九一八事变后
13.
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
A.北伐战争的胜利B.抗日战争的胜利C.红军长征的胜利D.解放战争的胜利
14.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15.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B.封建势力的衰落
C.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D.工人运动的兴起
16.
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A.民主运动的推动B.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D.妇女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谈论工业革命的原因时说:“(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美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殖民扩张扩大了国外市场
B.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来源
C.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D.行会的瓦解促进了机器的应用
18.
工业革命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特点是
A.保留了封建残余势力B.进入了帝国主义发展阶段
C.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D.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加剧
19.
有学者在描述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这一运动使中国“开始踏入产业革命的过程,渐次脱去封建的外衣,而向近代社会方向运动”。“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A.“中体西用”
B.维新思想
C.民主革命思想
D.无产阶级思想
20.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借地,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继续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B.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
C.在反帝问题上仍模糊不清D.对帝国主义尚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21.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民贵君轻
22.
某份历史悠久的巴黎旧报纸上写着这样的报道:
第一个消息,“来自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
第二个消息,“不可明说的吃人魔王向格腊斯逼近。”
第三个消息,“卑鄙无耻的窃国大盗进入格尔勒诺布尔。”
第四个消息,“拿破仑·波拿巴占领里昂。”
第五个消息,“拿破仑将军接近枫丹白露。”
第六个消息,“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巴黎”
这些消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拿破仑复辟B.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拿破仑从意大利凯旋归来D.拿破仑被流放地中海

3.选择题(共10题)

23.已知平面向量 {#mathml#}α{#/mathml#} , {#mathml#}β{#/mathml#} ( {#mathml#}α{#/mathml#} ≠0, {#mathml#}α{#/mathml#} ≠ {#mathml#}β{#/mathml#} )满足| {#mathml#}β{#/mathml#} |=1,且 {#mathml#}α{#/mathml#} 与 {#mathml#}α{#/mathml#} ﹣ {#mathml#}β{#/mathml#} 的夹角为30°,则| {#mathml#}α{#/mathml#} |的取值范围是(   )
24.如图,平面内向量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的夹角为120°, {#mathml#}a{#/mathml#} , {#mathml#}c{#/mathml#} 的夹角为30°,且| {#mathml#}a{#/mathml#} |=2,| {#mathml#}b{#/mathml#} |=1,| {#mathml#}c{#/mathml#} |=2 {#mathml#}3{#/mathml#} ,若 {#mathml#}c{#/mathml#} =λ {#mathml#}a{#/mathml#} +2 {#mathml#}b{#/mathml#} ,则λ等于{#blank#}1{#/blank#}.

25.已知△ABC中线AD=2,设P为AD的中点,若 {#mathml#}PBPC{#/mathml#} =﹣3,则 {#mathml#}ABAC{#/mathml#} ={#blank#}1{#/blank#}.
26.已知| {#mathml#}a{#/mathml#} |=4,| {#mathml#}b{#/mathml#} |=5,<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 {#mathml#}π3{#/mathml#} ,(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 {#mathml#}a{#/mathml#} ={#blank#}1{#/blank#}
27.在以下四个式子中正确的有(   )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 {#mathml#}c{#/mathml#} ,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 {#mathml#}c{#/mathml#} ),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 {#mathml#}c{#/mathml#} ),|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

28.已知向量 {#mathml#}OZOZ1{#/mathml#} 关于x轴对称, {#mathml#}j=(0.1),OZ2+jZZ1{#/mathml#} ≤0的点Z(x,y)的集合用阴影表示为(   )
29.已知向量 {#mathml#}a{#/mathml#} =(1,2k), {#mathml#}b{#/mathml#} =(1+k,1),若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则实数k等于{#blank#}1{#/blank#}.
30.如图,矩形ABCD,点A,B分别在x正半轴和y正半轴上,点C,D在第一象限内| {#mathml#}AB{#/mathml#} |=2,| {#mathml#}AD{#/mathml#} |=1,O为坐标原点,∠OBA=30°,则 {#mathml#}OCOD{#/mathml#} 等于{#blank#}1{#/blank#}.

31.在矩形ABCD中, {#mathml#}AE{#/mathml#} = {#mathml#}12{#/mathml#} {#mathml#}AB{#/mathml#} , {#mathml#}BF{#/mathml#} = {#mathml#}FC{#/mathml#} ,设 {#mathml#}AB{#/mathml#} =(a,0), {#mathml#}AD{#/mathml#} =(0,b),当 {#mathml#}EF{#/mathml#} ⊥ {#mathml#}DE{#/mathml#} 时,求得 {#mathml#}|a||b|{#/mathml#} 的值为(   )
32.已知模长为1,2,3的三个向量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 {#mathml#}c{#/mathml#} ,且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 {#mathml#}b{#/mathml#} • {#mathml#}c{#/mathml#} = {#mathml#}c{#/mathml#} • {#mathml#}a{#/mathml#} =0,则|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 {#mathml#}c{#/mathml#} |的值为{#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