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 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大事记
1895年5月,丘逢甲等组织义军反抗日军占领台湾,坚持5个月后被迫退返祖国大陆。
1907年至1915年,台湾人民共举行10余次起义,掀起反日本殖民统治的新高潮。
1921年后,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台湾籍共产党员在上海成立党组织。台湾出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蓬勃发展的局面。
1930年,台湾高山族同胞不堪忍受日本奴役和压迫,举行震惊中外的“雾社起义”。
1937年,宜兰700余名矿工集体暴动。高雄、六甲等地也相继发生反战暴动。
1939年,1000余名被日本强征的台湾壮丁在高雄哗变,其它地方也有类似事件发生。
1944年,“台北帝国大学”蔡忠恕等200余名学生密谋起义,准备收复台湾迎接抗战胜利。
——根据娄杰《近代以来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台湾人民反日斗争不断高涨的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甲组同学绘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图

材料二 乙组同学制作了《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战争名称 | 时间 | 签订的条约 | 战争的主要影响 |
鸦片战争 | 1840—1842年 | 《南京条约》 | E |
F | 1894—1895年 | 《马关条约》 | 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0—1901年 | G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分为六个阶段,即尊敬阶段、轻视阶段、乐善好施阶段、赞赏阶段、清醒阶段、敌对阶段。丙组同学参考了以上结论,绘制了“近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阶段示意图”

(1)在材料一表格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2)根据所学知识,在材料二表格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3)在材料三所述的六个阶段名称中,选取两个恰当的、与时间轴上的时间段相对应的名称,填入H、I两处。
2.论述题- (共1题)
材料 下表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
1912年 | 简介 |
1月 | 颁布《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权。 |
3月 | 公布《南京府官制》,改革了地方行政机关的模式。 |
3月 | 颁布《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禁止刑讯逼供。 |
3月 | 颁布《大总统通令开放蛋户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 |
3月 | 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 |
3月 | 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法令,奖励女学,规定教科书内容务须合乎共和国宗旨。 |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影响。3.单选题- (共14题)
A.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 B.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 |
C.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 D.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年份 | 日陆军总兵力(师) | 侵华日陆军兵力(师) | 侵华兵力所占百分比 |
1937 | 24 | 21 | 88% |
1938 | 34 | 32 | 94% |
1939 | 41 | 34 | 83% |
1940 | 49 | 38 | 78% |
1941 | 51 | 34 | 80% |
1942 | 58 | 37 | 64% |
1943 | 70 | 38 | 64% |
1944 | 99 | 36 | 40% |
1945 | 海外的侵略军共352万余人 | 向中国投降的约128万余人 | 50% |
据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日本海军和空军的实力弱于中国 | B.中国为世界反法战争的胜利贡献巨大 |
C.中国抗日战争前后历时八年之久 | D.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战争中牺牲最大 |
A.以上两个谜底都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
B.以上两个谜底都正确,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 |
D.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
A.窃取中国情报 |
B.使用化学武器 |
C.屠杀无辜平民 |
D.掠夺中国资源 |
A.鸦片战争致使国门洞开 |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C.北洋舰队在海战中惨败 |
D.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 |
A.证实了日本被迫做出应战 |
B.旨在推卸发动战争的责任 |
C.表达出对朝鲜主权的尊重 |
D.得到了西方国际社会认同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 年龄(岁) | 身高(cm) | 体重(kg) | 胸围(cm) | 呼吸伸缩差(cm) | 肺气容量(mL) | 握力(kg) |
日兵 | 21.4 | 165.1 | 60.88 | 84.95 | 10.36 | 3631 | 41 |
清兵 | 29.8 | 166.65 | 54.75 | 19.5 | 10.24 | 3129 | 31 |
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
A.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
B.领导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 |
C.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
D.主张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 |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A.废除君主专制,防止清朝复辟 |
B.限制总统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
C.借鉴美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
D.结束动乱政局,加强中央集权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
4.选择题- (共2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