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中国历代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指周文王之父)之兄也。”“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召公奭(shi)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陈胡公满者,虞帝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2)材料二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4)据材料四分析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据此新中国实行了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5)综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指周文王之父)之兄也。”“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召公奭(shi)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陈胡公满者,虞帝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史记》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四 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2)材料二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4)据材料四分析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据此新中国实行了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5)综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5题)
2.
如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如图描述的是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B.百万雄师过大江 |
C.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
D.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
3.
连环画曾伴随着一代代人度过童年,是当年人们了解历史,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下图为某连环画中的一页,它向我们展现的历史是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A.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
B.十年对峙时期的国共斗争 |
C.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 |
D.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 |
5.
***曾这样描述某次军事行动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纵横十一个省这次军事行动指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 B.中央工农红军长征 |
C.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 | D.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6.
如图为1937年8月2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对这则史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它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
B.它说明了国共走向了合作抗日之路 |
C.它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D.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7.
1942年春,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在这段话中罗斯福
A.提示澳洲、印度、俄国将面临日本更大规模的侵略 |
B.试图说服政府尽快对日宣战 |
C.肯定了中国战场对抗击日本法西斯起了重要作用 |
D.对中国抗战作出的重大牺牲表示同情 |
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辛亥革命 |
C.国民革命运动 |
D.土地革命 |
9.
某学者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
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
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
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
10.
“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硝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辛亥革命 |
C.北伐战争 |
D.挺进大别山 |
11.
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甚至整个晚清的历史上,他都是一个太值得说道的人物。他的著作仅仅一万一千字,却充满了西方化改革精神的治国方略,他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位提出变法维新思想的改革家。上述人物最有可能是
A.洪秀全 |
B.洪仁玕 |
C.曾国藩 |
D.孙中山 |
13.
1924年~1927年间,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的爆发。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有可能遇到的事情是
A.参加五四运动,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
B.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北伐战争的新闻 |
C.从新闻媒体中得知红军和***到达陕北 |
D.从东北来的客人带来消息:沈阳的日军进攻中国东北军 |
14.
下面漫画创作于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环境里。从当吋的社会背最看,这幅作品主要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是


A.对五四运动爆发的漠然 |
B.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不满 |
C.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 |
D.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愤慨 |
16.
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材料中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
C.列强对华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 |
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
17.
近代中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列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府。”文中的空缺处应填
A.宁波 |
B.广州 |
C.杭州 |
D.福州 |
20.
“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21.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B.“另起炉灶” |
C.求同存异 | D.“一边倒” |
22.
《耿飚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推断,该会议是
A.万隆会议 |
B.雅尔塔会议 |
C.日内瓦会议 |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23.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主张世界各国在相处中互相监督,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具有法律性和道义性。”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B.不结盟政策 |
C.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
24.
1978年后,中国以积极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世界,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下列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活动有
①首倡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会晤
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④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①首倡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会晤
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④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
25.
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 D.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