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为防御匈奴,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定都长安,进行大规模的都城营建,将天下豪族迁往关中,并募民居之,总数达到200万以上;同时重视技术推广和水利兴修,晋西南乃至内蒙等地得到充分垦辟,森林、草地大面积消失了,代之的是农牧业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至汉末王莽擅权,对内举措乖张,对外重开边衅,社会动荡,失去水利灌溉的农垦区逐步沙化……唐代也类似于西汉,唐前期在关中地区广修渠道,开荒耕种,到玄宗天宝年间,黄土高原人口已达1015万。然安史之乱关中遭叛军蹂躏,国内藩镇军阀叛服不常,境外吐蕃等民族时相攻击使得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黄河”也正式作为专名见之于史籍。在唐以后一千余年中,由于后继王朝持续放任贫民滥伐滥垦,加以战乱的破坏,终于使得黄土高原沦为生态环境恶劣,低产贫困的地区。
——摘编自朱士光《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 从19世纪后期开始,西北地区连续遭受一系列天灾人祸。尤其1928—1930年大旱灾及战乱,使得关中地区的流亡人口占到灾前50%左右,总耕地面积荒弃了2/3。经济结构也随着生态环境的巨变而发生重大改变,灾荒使农民变得一无所有,贫困家庭都廉价变卖产业以苟延性命,以土地为典押的赁贷方式在灾区普遍流行。农民竞相廉价典押或者出卖土地,“灾荒前后的地权,往往转移甚剧,至灾后很多土地集中于地主之手”,自耕农比例由此前的80%下降到灾后的不足50%。整个农村阶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地主和农民围绕着土地展开激烈的斗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剥夺地主多余的土地……析产分居而形成的小家庭制在关中开始盛行起来,到1937年关中地区平均每一农户家庭人数比1927年要少1.16人,这种小家庭制又冲击传统的宗法社会和集体村社的限制。
——根据郑磊《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唐定都长安的原因,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关中地区产生的社会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为防御匈奴,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定都长安,进行大规模的都城营建,将天下豪族迁往关中,并募民居之,总数达到200万以上;同时重视技术推广和水利兴修,晋西南乃至内蒙等地得到充分垦辟,森林、草地大面积消失了,代之的是农牧业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至汉末王莽擅权,对内举措乖张,对外重开边衅,社会动荡,失去水利灌溉的农垦区逐步沙化……唐代也类似于西汉,唐前期在关中地区广修渠道,开荒耕种,到玄宗天宝年间,黄土高原人口已达1015万。然安史之乱关中遭叛军蹂躏,国内藩镇军阀叛服不常,境外吐蕃等民族时相攻击使得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黄河”也正式作为专名见之于史籍。在唐以后一千余年中,由于后继王朝持续放任贫民滥伐滥垦,加以战乱的破坏,终于使得黄土高原沦为生态环境恶劣,低产贫困的地区。
——摘编自朱士光《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 从19世纪后期开始,西北地区连续遭受一系列天灾人祸。尤其1928—1930年大旱灾及战乱,使得关中地区的流亡人口占到灾前50%左右,总耕地面积荒弃了2/3。经济结构也随着生态环境的巨变而发生重大改变,灾荒使农民变得一无所有,贫困家庭都廉价变卖产业以苟延性命,以土地为典押的赁贷方式在灾区普遍流行。农民竞相廉价典押或者出卖土地,“灾荒前后的地权,往往转移甚剧,至灾后很多土地集中于地主之手”,自耕农比例由此前的80%下降到灾后的不足50%。整个农村阶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地主和农民围绕着土地展开激烈的斗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剥夺地主多余的土地……析产分居而形成的小家庭制在关中开始盛行起来,到1937年关中地区平均每一农户家庭人数比1927年要少1.16人,这种小家庭制又冲击传统的宗法社会和集体村社的限制。
——根据郑磊《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唐定都长安的原因,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关中地区产生的社会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到1919年,是山东经济发展一个较重要的时期。济南、青岛、烟台三埠工业勃兴,欧战以来,尤为蓬勃,设厂数目大为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行业,如纺纱业、面粉业、火柴业等。
——吕伟俊《民国山东史》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济南等城市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概括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一 1912到1919年,是山东经济发展一个较重要的时期。济南、青岛、烟台三埠工业勃兴,欧战以来,尤为蓬勃,设厂数目大为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行业,如纺纱业、面粉业、火柴业等。
——吕伟俊《民国山东史》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济南等城市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概括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4年李鸿章就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观察后提出以下言论: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材料 1874年李鸿章就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观察后提出以下言论: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1874年12月《李鸿章奏折选》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言论中提取一个变化角度,概述体现中国变局的历史现象,并对此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逻辑清晰)3.单选题- (共20题)
4.
“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 |
B.社会结构未分化组合 |
C.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 |
D.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
5.
近代以来,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下列条款,按其所属不平等条约签署时间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③(戊)依照……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之条款,对于汇兑加以限制
④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①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③(戊)依照……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之条款,对于汇兑加以限制
④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A.①④②③ |
B.①②④③ |
C.②①③④ |
D.②④①③ |
6.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说明明朝
A.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 |
B.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 |
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 |
7.
时序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下表所列,依照历史信息所属的历史时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时期 | 历史信息 |
① | 半两钱、标准衡器、直道 |
② | “计工受值”、王阳明、铜活字、“通番禁令” |
③ | “九市”、市籍、司隶校尉 |
④ | 参知政事、“瓷路”、交子 |
A.①③②④ |
B.②③④① |
C.①③④② |
D.④②③① |
10.
下列各项叙述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 |
B | 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 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 |
C | 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
D |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
A.A |
B.B |
C.C |
D.D |
11.
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A.完全沦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 |
B.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
C.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方式 |
D.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
12.
下图为《1887—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出自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

对以上表格中人均收入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对以上表格中人均收入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A.1887—1920年收入增加与政府政策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关 |
B.1920—1936年收入增加与列强侵华放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关 |
C.1936—1949年收入减少与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之间内战有关 |
D.1887—1949年收入变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紧密相关 |
13.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
A.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 |
B.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 |
C.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
D.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 |
15.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称:“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B.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 |
C.激进派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 |
D.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 |
16.
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这一叙述意在论证
A.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 |
B.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 |
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 |
D.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 |
17.
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时间 | 代表作 |
鸦片战争后 |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
甲午中日战争后 |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
戊戌变法后 |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
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
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
D.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
18.
对于战国思想家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的主张,梁启超曾“甚疑其言,甚恶其言”。但后来却认为:“一部分之权利,合之即为全体之权利;一私人之权利思想,积之即为一国家之权利思想。……人之皆不肯损一毫,则亦谁复敢撄他人之锋而损其一毫者。故曰天下治矣,非虚言也。”梁启超认识的变化反映了他
A.受到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 |
B.利用中国古代哲学宣扬利己主义 |
C.发现了西方民主思想来源于中国 |
D.借助儒家思想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
19.
表中为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课程安排(节选)据此可知,万木草堂
课程 | 教学内容 |
义理之学 | 宋明理学、泰西哲学等 |
经世之学 | 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等 |
考据之学 | 中国经学、万国史学、数学、格致学等 |
词章之学 | 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 |
表中为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课程安排(节选)据此可知,万木草堂
A.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
B.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影响 |
C.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 |
D.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
20.
1877年严复赴英国海军学校留学,归国后任职福州船政学堂。1898年出版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译著。此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成为社会最活跃的字眼。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的 |
B.《天演论》是戊戌变法理论依据 |
C.民族危机成为19世纪末主要矛盾 |
D.严复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 |
2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变化
A.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为基础 |
B.表明清政府与传统社会彻底决裂的态度 |
C.与近代民族危机出现和深化同步 |
D.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