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263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婆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缕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苏湖熟、天下足”的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

材料二 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距今(2019年)千年之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

——摘编自吕思勉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2.单选题(共21题)

2.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白居易的诗句反映了中国古代
A.商业发展
B.科技繁荣
C.男耕女织
D.政治清明
3.
下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印证我国古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经济结构的变化
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4.
武则天时代,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这说明当时
A.官营丝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
B.私营丝织作坊开始兴起
C.纺织作坊中已有众多雇工
D.纺织业在手工业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5.
唐前期的户籍内容十分详细,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还记载了占有的土地数量和土地位置,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伦理对统治者影响增强
B.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C.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大量减少
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6.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新型的雇佣关系出现
D.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
7.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8.
据《泾县志》等载,明初服尚简朴,“衣不过细布土缣,仕非宦达官员,领不得辄用亡丝”“士人之妻,非受封,不得长衫束带”。到明朝中后期,则“男女衣文绣,女子服五彩,衣珠翠,金银满饰,务华靡,喜夸诈”,“冠嫁娶用长衫束带,费装缇帷竟道”。这一变化说明了
A.进步思想影响妇女地位变化
B.理学衰落导致奢靡风气盛行
C.经济发展引发思想观念冲突
D.市民壮大瓦解传统伦理道德
9.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奏乾隆皇帝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极力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
B.各地的农民弃农经商现象严重
C.统治者鼓励民间开展海外贸易活动
D.国外市场的扩大推动了桑蚕业发展
10.
南宋辛弃疾《最高楼》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晚宋罗琦《田蛙歌》谓:古田千年八百主, 今一年一换家”,这表明当时( )
A.政府抑制土地兼并B.土地买卖频繁
C.租佃关系迅速发展D.小农经济破产
11.
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阶层固化严重
C.贵重金属大量流入
D.封建经济关系破坏
12.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C.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13.
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进取精神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这说明西欧专制制度
A.在早期发展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B.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有力后盾
C.支持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14.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士布土棉……不能出口”。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的商业开始凋敝
B.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中国的手工业开始破产
D.中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
15.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出现这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
C.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D.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逐步开放
16.
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材料反映洋务运动
A.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B.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C.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17.
1914年1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公司保息条例》,对于棉丝业、制铁业、制糖业等资本在20万元以上的新设企业,自开机制造之日起的三年内,政府按实缴资本给予保息5厘或6厘。这一措施旨在
A.鼓励私人投资实业
B.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C.打压中小工商企业
D.扩张官僚资本势力
18.
看到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的资料,你会联想到的历史现象是
A.列强开始在中国投资办厂
B.农工商总局的成立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
某同学在搜集研究性学习材料时发现了一幅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上面有“老母鸡,真稀奇,生只蛋儿一斤几”等字样。此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C.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D.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20.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C.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D.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1.
20世纪90年代,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己与户口脱钩,农村进城务工人数剧增。发生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实行包产到户政策
D.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2.
辛亥革命发展到高潮时,不少地区的商人支持革命与共和。当革命党人组织的国民党与以袁世凯支持的进步党进行斗争时,商人担心党争的白热化导致战事再起,重演辛亥年间的动荡局面。由此看出当时的商人
A.饱含着救亡图存的动机
B.对政治变革态度相对保守
C.求稳与求变的复杂心态
D.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保护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