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在这里,善良被扼杀,凶恶却在成长;这儿是人们死前的黑夜和地狱。
难道上帝不将惩罚你?
(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这一精神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与古希腊人文思想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摘编自《中华文体库》
材料二 这里是数不清的悲伤,野蛮凶狠的庙堂;这里是邪教徒的寺院,引入邪道的学堂;这里是眼泪的发源地,是黑暗的监狱,是个充满欺骗的场所;在这里,善良被扼杀,凶恶却在成长;这儿是人们死前的黑夜和地狱。
难道上帝不将惩罚你?
——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三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人士复兴希腊、罗马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弱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因此他们怀有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这一精神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与古希腊人文思想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文艺复兴的影响。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中华文体库》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出现“重人”思想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文艺复兴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0题)
4.
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 |
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
C.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
D.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
5.
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
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
6.
“玛利亚的形象是那样朴实、端庄、温厚,她头上没有光圈,身上没有华丽的衣饰,只是披着一身朴素的衣服,光着脚,眼睛里发出智慧的光芒。”《西斯廷圣母》(下图)的这一特征反映了


A.作者对人性的肯定与赞扬 |
B.女性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
C.人们打破宗教神权束缚 |
D.作者主张“因信称义” |
7.
“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完善了古希腊的道德建设 |
B.促使古希腊个人意识的觉醒 |
C.阻碍了古希腊的民主发展 |
D.弘扬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精神 |
8.
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
A.说明了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
B.导致了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
C.强化了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
D.主要由于新教所倡导最高的权威是《圣经》 |
9.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
C.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
10.
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
A.提倡有教无类 |
B.推崇“知识即美德” |
C.崇尚意志自由 |
D.反对狭隘民主 |
11.
14~16世纪,罗马经历了40余位教皇,教皇们不仅雇佣人文主义者进行艺术创作,给教堂进行华丽的包装,还借助人文主义者们的才能对教会进行统治。这些措施
A.说明人文思想和教会冲突激烈 |
B.侧面反映了宗教世俗化的倾向 |
C.表明人文主义发展归功于教会 |
D.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公开挑战 |
12.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
B.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 |
C.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
D.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 |
13.
黄宗羲在《原法篇》中说到“后之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而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本质上表明他
A.反对宋明理学的束缚 |
B.认识到帝王之法的弊端 |
C.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D.反对满族统治汉族 |
14.
普罗塔格拉认为,所有的制度都是凭借人类的习惯或律法创建的,而非通过自然,其说教引起人们恐慌,因此他被驱逐出雅典。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自然法理念深入人心 | B.传统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 |
C.民主思想受到了遏制 | D.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
15.
中世纪时代,西欧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悲观绝望的,也是消极处世的;但14世纪以后,西欧人对生活充满了创新进取、冒险求胜、追求幸福的精神。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 |
B.人性解放意识的觉醒 |
C.禁欲主义思潮的转变 |
D.罗马教廷权威的打破 |
16.
但丁曾说:“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彼特拉克则公开蔑视神灵。但与此同时,《神曲》仍然重复的是神学思想的故事,“行动中的彼特拉克也是一位恪守传统的基督徒”据此可知,当时
A.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
B.新旧过渡的时代特征 |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 |
D.人文主义者缺乏创新 |
17.
在思维水平上运用概念是指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或将概念进行重新改组,以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以下概念“人类自我意识”、“人文精神”、“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可以推导出的历史概念是
A.智者运动 |
B.文艺复兴 |
C.宗教改革 |
D.启蒙运动 |
18.
有人指出,他们(智者)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也没有统一的学说,但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这里的“共同之处”是指
A.探索自然奥秘 |
B.强调人的价值 |
C.注重人性研究 |
D.认关注道德知识 |
19.
柏拉图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这表明他
A.注意到人文主义的局限 |
B.对雅典城邦政体的不满 |
C.宗教意识浓厚 |
D.排斥人文主义 |
20.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
21.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罪恶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即使像勇敢、节制之类的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也不能使人为善。这一看法
A.揭示了人性本恶 | B.揭露了商业社会的弊端 |
C.强调了道德标准 | D.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22.
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A.对人类自身的探索 |
B.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
C.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
D.对人权应用的创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