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黄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三人的共同认识,分析近代中国“人的觉醒”的背景和意义。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黄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
材料二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玄学美学研》
材料三 戊戌变法失败后,粱启超坚定地提出:“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然而,所有的“黑暗”与“罪恶”非但没有根除,反而卷土重来。孙中山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这使孙中山从不遺余力地奔走于革命事业转而冷静地思考中西民族性的差异,探索在中国进行更为必要的“心理建设”的途径。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谢毓洁《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三人的共同认识,分析近代中国“人的觉醒”的背景和意义。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代统治者对廷议是非常重视的。在宣德以前,每有大事,皇帝辄与君臣面议,面议结果传旨施行。廷议大臣此前时廷议内容不得而知,不能很好地建言献策,同时还规定“官民建言,六部尚书、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会议奏闻”,在这种情况下,每遇大事各职能部门往往议而不决。基于此,明孝宗规定“府部会议,限半月报上。应急议者,限五日”。嘉靖八年(1529年),明世宗采纳兵部尚书李承勋的建议,“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此后,“凡事机重大,会官拟议,先备揭帖,送该议官,人各一本。如紧急,亦略先送传看毕,方才请会”。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廷议制调整的积极意义。
材料 明代统治者对廷议是非常重视的。在宣德以前,每有大事,皇帝辄与君臣面议,面议结果传旨施行。廷议大臣此前时廷议内容不得而知,不能很好地建言献策,同时还规定“官民建言,六部尚书、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会议奏闻”,在这种情况下,每遇大事各职能部门往往议而不决。基于此,明孝宗规定“府部会议,限半月报上。应急议者,限五日”。嘉靖八年(1529年),明世宗采纳兵部尚书李承勋的建议,“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此后,“凡事机重大,会官拟议,先备揭帖,送该议官,人各一本。如紧急,亦略先送传看毕,方才请会”。
——整理自《明代的廷议制度》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廷议制调整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明政府的对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廷议制调整的积极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部历史著作的目录
——据(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1988年)
书评是介绍并评论书籍的文章。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拟标题,为该书写一篇简短的书评。(要求:可以是对全书作总体式评述,也可以针对某个角度进行点评。史论结合、分析合理、逻辑清晰。)
材料 某部历史著作的目录
第一篇 前工业社会 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 一 明代中国 二 穆斯林世界 三 两个特例:日本和俄国 四“欧洲的奇迹” 第二章 哈布斯堡家族争霸(1519-1659) 一 角逐的目标与纪年 二 实力与弱点 三 国际较量 四 战争、金钱和民族国家 第三章 金融•地理•战争(1660-1815) 一 金融革命 二 地缘政治 三 赢得战争(1660-1763) 四 赢得战争(1763-1815) 第二篇工业时代 第四章 工业化与力量对比(1815-1885) 一 欧洲之外 二 英国充当霸主 三“中等强国” 四 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国的衰落 五 内战与美国 六 德国的统一 七 结论 | 第五章“中等强国”的危机(1885-1918) 一 世界均势的变动 二 大国的地位(1885-1914) 三 联盟与战争趋势(1890-1914) 四 总体战(1914-1918) 第六章 两极世界的来临(1919-1942) 一 战后国际秩序 二 战争策源地 三 法国与英国 四 幕后超级大国 五 无法避免的危机(1931-1942) 第三篇 当代和未来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一“超级力量的正确使用” 二 新的战略态势 三 冷战与第三世界 四 两极世界的解体 五 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1980) 第八章 面对21世纪 一 历史回顾与思考 二 平衡发展的中国 三 进退维谷的日本 四 得失并存的西欧 五 矛盾重重的苏联 六 相对衰落的美国 |
——据(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1988年)
书评是介绍并评论书籍的文章。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拟标题,为该书写一篇简短的书评。(要求:可以是对全书作总体式评述,也可以针对某个角度进行点评。史论结合、分析合理、逻辑清晰。)
3.单选题- (共3题)
4.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称,“麦喀士(马克思)喟,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社会主义的“最要之义,不过日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源)泉”;并认为中国古代井田制与其有同一立脚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梁启超
A.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
B.从安民救世的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 |
C.对马克思主义已有较深了解 |
D.看到了民众是革命的力量之源 |
5.
八柱国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权力中枢,下表反映的是不同文献对八位柱国大将军排序的记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周书》(唐代) | 宇文泰、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
《文献通考》(宋代) |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
《资治通鉴》(宋代) | 宇文泰、元欣、李弼、李虎、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
A.《周书》距离当时最近,可信度最高 |
B.八柱国人员组成基本上可以确定 |
C.文献记载不同,历史真实无从考证 |
D.文献记载比较随意,不足为信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