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州铜仁伟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52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3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进步主要表现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成果的累积上,其中在人类物质文明的累积中,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的累积和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都是思想解放先导作用的客观成果;而在人类精神文明的累积中,人类语言文字、伦理道德、社会风尚乃至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进步,也直接导源和得益于思想解放的促动作用。可以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以思想上的解放、理论上的创新为先导的。正是由于思想解放所导致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创新和转型。

——刘相等《人类思想解放史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89年,光绪皇帝亲政,患禧太后退居颐和园。翁同稣向他们呈交了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来表达改革思想,他申明,中国的道德准则和伦理教化,仍然必须作为国家根基,其所需的是西方知识的补充,而绝不是被西方知识取代。受其影响,光绪帝1889年开始阅读西方译著,1891年学习英语。中日甲午战争后,深感瓜分危机的翁同稣认识到中国不改革就无以为继。同时,他也看到了通过改革可以从李鸿章和张之洞手中夺取现代化的领导权。因此,他力图赢得皇帝和皇太后两方的支持,以确保自己在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他还向年轻有为的士子和官员寻求支持,康有为便是其中的一位,翁有意使他在这场温和变革中成为自己的主要助手,便把他推荐给了皇帝。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翁同龢力推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翁同龢的作为。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伴随着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而不断加强,最终形成在中国本土法文化的土壤中诞生的中国古代监察法制。
秦统一以后,建立了御史府,御史大夫参议国之大政,主要职掌察举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行为,纠举和弹劾违法犯罪……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一名监察官刺史负责监察。刺史级别不高,官秩不过六百石,但巡察代表中央,可以监察二千石地方长吏和豪强势力。
唐朝在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唐朝以“道”为监察区……临时派出监察御史,其有奉敕特使的性质,或者定期巡视。
为了巩固皇权,明朝洪武年间,废御史台三院制为都察院一院制,使监察权力更加集中……全国十三道监察区每道设置监察御史,在组织系统上监察御史虽然隶属于都察院,但却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不经都察院,只对皇帝负责。
清袭明制,都察院仍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清朝的封疆大吏总督和巡抚办构成地方监察机构,这些封疆大吏不仅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事行政司法大权,同时兼有监察地方之权。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材料二 到19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议会又历经三次议会改革,健全议会监察职能。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比较,英国近代监察制度有何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今天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启示。

3.单选题(共8题)

5.
有学者在谈到罗马法的私法权利时指出:罗马法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由此来看,罗马法的贡献是
A.宜扬私权本位和人格独立的精神
B.界定了债务和继承的财产关系
C.明界定公法和私法的范围属性
D.蕴含着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精神
6.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7.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中原人口的日渐流失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
8.
下表为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据此可知
企业类别
国企%
民企%
企业类别
国企%
民企%
水电
89
11
木材/建筑
4
96
冶炼
90
10
化学
75
25
机械制造
73
27
饮食
23
77
电器制造
89
11
纺织
49
51
 
A.日本侵华导致中国后方轻工业衰退
B.抗战时期后方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C.国家资本服务于长期抗战的需要
D.抗战时期私营企业遭到空前打击
9.
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早在唐朝饮茶之风已经形成。中国人饮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朴实故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这体现了
A.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
B.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
C.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
D.士人阶层追求享乐之风
10.
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11.
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认为,命运就在人自己身上,人同命运的矛盾实质上就是人自身内在的斗争。据此可知古希腊
A.人们认为可以掌控自身命运
B.命运观中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C.摆脱了宗教神学对人的控制
D.否定了人的个性与自由意识
12.
***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意在强调
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