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52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6/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期的宰相大都来自功臣列侯,这形成了初期皇权与相权较为稳固的局面。皇帝和宰相能较好地合作处理国家大事,宰相与皇帝之间的个人关系比较稳定,宰相与皇帝之间的权力(制度)关系明确,宰相制度逐步完善。同时,宰相制度适应了其他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御史大夫、太尉、内朝官以及地方王侯国等制度的设立和完善使宰相制度处于更为复杂的权力关系和制度环境当中。宰相制度本身比之秦朝也进一步发展,职权进一步明确、职权类型化更为明显、机构也日益复杂化。

——摘编自张扬《西汉初期宰相制度研究》

材料二 首相是帝国唯一的大臣,主持帝国政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议会选举。首相有权在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发起辩论,提出法案。表决失败,不能投不信任票迫使他辞职,因为他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其任期长短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愿。首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各部都不是独立的机构,“部长”不是该部负责的政治人物,是首相的助手,称为“国务员”。因此,只要取得皇帝的赏识,首相便是帝国全部权力的化身。从1871年起到1890年,俾斯麦一直就是这个“帝国的监护人”。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初期宰相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德国首相和西汉初期宰相的不同点及其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材料三“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年
(1)材料一、三体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为马克思的评价提供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3.
中日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一直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状态中,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我们今天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
(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
(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
(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由此给中国领土主权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2.单选题(共16题)

4.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 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 制造中英贸易争端
D. 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5.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主动顺应了世界潮流
C.满足了农民阶级的愿望
D.兼具空想性和进步性
6.
“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该条约是指(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7.
下图为《义和团的卡秋莎》(“卡秋莎”是火箭炮的代称)。

该图片反映了义和团
A.对西方近代技术有了理性认识
B.用新式军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C.对外来文化持全面排斥的态度
D.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8.
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9.
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为了提高边区政府的参选率
C.开创了新型民主政治模式
D.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
10.
1941年底,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不断挫败日军进攻。在多处给予来犯日军重大打击,最终来犯之敌狼狈逃窜,日寇重新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A.全面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守态势
B.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提升了国人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
D.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1.
1946年,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共计38人。国民党代表8人,中共代表7人,民盟代表9人,青年党代表5人,无党派人士代表9人。会议过程中,中共代表与民盟代表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团结其他爱国人士结成反内战、争民主的联盟。材料表明
A.民主党派和中共利益完全一致
B.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得以落实
C.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矛盾已消除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12.
(陕西省榆林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2016年9月18日,台湾岛内蓝背与无党籍8县市“首长”决定“抱团登陆”,拜会大陆方面相关领导人,且表示认同并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这说明
A.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B.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
C.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
D.“一国两制”获得台湾各界认可
13.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1953年,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计划;到1956年,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始了。下列成就属于1953-1956年的是
A.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C.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成为华约组织成员国
14.
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A.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
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
D.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
15.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16.
有的西方报纸说,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国外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的形象。他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美国本想在这次会议上孤立中国,但经过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的出色工作和斗争,反而使它自己陷于孤立。这次会议中国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协议的签署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供了“安全先行”的合作模式
17.
(题文)1972年9月25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了中国。在访华期间中日两国领导人就两国邦交正常化问题举行了会谈。这一外交活动
A.受到美国对华改善关系的影响
B.使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以恢复
C.标志着中国彻底摆脱外交困境
D.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18.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19.
据成书于西汉中期的《史记》等文献记载,秦二世是靠矫诏篡位当上皇帝的。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史记》关于秦朝历史的记载不够准确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D.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