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辽宁沈阳东北育才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46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6/22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材料二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促使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原因。
(2)材料一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材料二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二  希罗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指出:“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恩格斯是对雅典谁的哪一改革措施在进行分析评论?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雅典哪一次改革能够体现材料二中希罗多德的观点?结合改革措施扼要说明。
(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在效果上有何异同?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拓跋澄传》
材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产生的影响。
(3)严格地说,迁都洛阳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我们一般视其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尽收天下劲兵,内外相维,上下相制,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材料二 王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急务。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辩疑》
(1)依据材料一,概述对宋初改革的两种不同评价。你认为影响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不同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主张所要调节的矛盾及对应的变法措施。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路大减。
材料二 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请回答:
(1)路德主张的“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它代表了当时哪些人的利益?
(2)加尔文和路德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
(3)加尔文宗与路德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单选题(共9题)

6.
古代希腊公共空间发达,至今尚存的神庙、露天剧场、体育场等即是证明,但私人空间却备受限制,如公民不参加“共餐制”,即丧失公民权。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A.人人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B.重视公民参政意识的培养
C.个人生活完全从属于城邦
D.公民权缺乏法律的保障
7.
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 ……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丰厚地得到这些礼物。马丁·路德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宣扬
A.上帝的权威
B.因行称义
C.先定论
D.因信得救
8.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9.
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
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10.
面对宗教改革,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有( )
①停止出售赎罪券
②加强对神职人员的监督
③改组宗教裁判所,扩大惩治范围
④宣布新教是异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
下列有关加尔文教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组织相当严密
②其教义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③认为《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
④传播到德国、英国等国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
①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领袖的传统
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
③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④使国家的主权和社会的稳定得到了加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稔,龙骨长乾挂梁侣。封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这首描述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后的一首诗,诗中不免有些夸张,但也说明变法措施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财政危机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
他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原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这些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
A.民族融合B.从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加强D.经济中心南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