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福建三明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45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5/7/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汲取古今中外法制建设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这一重大任务的实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民向***职位。这部宪法不仅缩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而且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
——摘自《百度百科·七五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律中有哪些值得今天借鉴与提倡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经济秩序稳定的相关史实。
(2)材料二反映的“无罪推定”原则,体现了怎样的法律观念?《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它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针对“七五宪法”的严重缺陷,1982年宪法进行了哪些具体修正?
2.
(19分)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三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梭伦改革中的什么措施最能体现恩格斯的论述?分析其历史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分析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特点,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6分)
(3)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而实现利益相互妥协的?(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2分)
3.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改革,就是人类早期用政治手段对市场的矫正。当时雅典的贫富分化严重,大量自由人不得不卖身为奴,乃至这些卖身为奴的自由人和原有的奴隶加起来在数量上远远超出自由公民。如果不改变这种市场契约所形成的结果,他们很容易颠覆雅典的政治体制,富人也面临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结局。梭伦改革免除了这些卖身为奴的自由人的债务,等于剥夺了他们的拥有者的“私有财产”。这是对市场的侵犯,也是对市场的保护。
——2010年9月11日《盖茨和巴菲特不是来办“慈善晚宴”的》
材料二在北魏政权是否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两派不同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如下争论:①朕(孝文帝)以恒,代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②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都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③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④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类别
目的
措施
理财
富国
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
整军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取士
选才
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一个身为奴隶的人因此而获得了自由”这一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5分)
(2)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材料二中的哪些争论(只写序号)?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8分)
(3)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隐患。从材料三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改革运动?(2分)

2.单选题(共7题)

4.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①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当然领袖的传统
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
③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④使国家的主权和社会的稳定得到了加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6.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
7.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   )
A.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D.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8.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或成果有()
①取消包税制
②取消宗教地产的免税权
③分配国有土地给新兴地主和农民
④确立了土地私有
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
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
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10.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B.“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