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衹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衹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0题)
2.
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由公民大会控制、执行的严格法律“陶片放逐法”。按照这一法律,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
B.资助大量贫穷公民 |
C.给外邦人以公民待遇 |
D.拒绝观看戏剧表演 |
3.
韩非子曾对法的特点有个精辟概括:法固、法显、法一;《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由此可见
A.两者法治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
B.中国古代法律更多的重视了私人法律权益 |
C.中华法系曾受益于罗马法系 |
D.商品经济发展是二者共同的经济基础 |
4.
西塞罗说,“自然法为人神共有,人类既然是自然创造的,被赋予了正确的理性,也赋予了正确的法律。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立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自然法中蕴含着理性的精神 |
B.自然法体现了公正的理念 |
C.自然法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 |
D.自然法是法律的指导原则 |
5.
《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在公元65年,王景出任庐江(今合肥)太守,“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由此可推断
A.大规模牛耕出现在汉代 |
B.牛耕发展在全国不平衡 |
C.当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 |
D.农业不是当地主要产业 |
6.
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长江流域得到开发 |
B.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
C.黄河流域经济衰退 |
D.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 |
7.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
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
8.
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A.纸币贬值加速 |
B.农民税负加重 |
C.土地兼并严重 |
D.自然经济解体 |
9.
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
A.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 |
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 |
C.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
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 |
10.
明末清初,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其影响是
A.打击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残余 |
B.开始突破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
C.推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 |
D.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