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44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余国如越,虽则称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鲁、卫、郑,益不足道矣。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及献公薨,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
——《东周列国志》
材料二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治国能抟(tuán,集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商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2.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面对相似的问题,不同时代的改革措施有很大的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战造成损失一览表
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
经济损失
1000万人
2000万人
3400多亿美元
 
材料三 “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能够具有“世界规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给欧洲造成的影响。

2.单选题(共32题)

4.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秦人对商鞅变法如此态度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A.损害了秦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B.遭到秦国贵族的激烈反对
C.刑罚过于严酷,人们深受其害
D.使各个阶层受到很大冲击
5.
《商君书·画策》中说:秦国之民遇有战事,“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这反映出秦国
A.功利思想盛行
B.亲情淡漠
C.公民意识浓厚
D.军纪严明
6.
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A.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B.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C.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7.
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A.推行县制
B.法令严酷
C.奖励军功
D.“燔诗书而明法令”
8.
“在20世纪末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王安石实行的。
A.青苗法
B.募役法
C.保甲法
D.市易法
9.
范仲淹在杭州任职时,正逢大饥。他号召富人兴造土木工程,开展宴游活动。官府也翻新粮仓吏舍,日役千人。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下列对范仲淹施政措施的正确认识是
A.招民为役以赈饥民
B.不恤荒政伤耗民力
C.鼓励消费刺激生产
D.宴游兴造靡费财政
10.
免役祛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措施。具体内容是政府向应服役的人户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政府再用收取的钱雇人服役。这项措施实施的前提是
A.农村的自耕农队伍稳定
B.城市市民队伍的人数壮大
C.商品货币关系比较发达
D.放弃以前的重农抑商政策
11.
战国初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李悝的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悝变法
A.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
C.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创造了条件
D.对其他诸侯国的变法起到了促进作用
12.
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
A.改革的坚强决心
B.实行汉化政策
C.入主中原的愿望
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
13.
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是他决心变法的写照。对此理解全面的是
A.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
B.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
C.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
D.体现出王安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锐意改革,坚持变法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
14.
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由此可见当时秦国
A.等级观念逐渐消亡
B.贵族政治出现松动
C.践行儒家用人之道
D.军功爵制遭到破坏
15.
“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社会制度形式,应当适应于他们所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起初没有这种适应,那么社会制度形式就应当按照生产力而发生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这一观点最能体现在以下哪项史实中()
A.秦商鞅变法B.汉文景之治
C.王安石变法D.孝文帝改革
16.
战国时期,随着秦对外征战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东方六国惊呼“夫秦,虎狼之国”也,使秦国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B.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
C.秦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快D.秦国的旧制度被根本废除
17.
从王安石变法力图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的旧制,改行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B.否定科举制度
C.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D.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18.
《魏书•食货志》载:“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材料中的“事”是指北魏政府  
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推行均田制D.革除旧俗
19.
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由此可知秦国立法(  )
A.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B.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
C.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D.以经济为其立法核心
20.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半个多世纪后,政府财政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损1500多万缗。这种情况的出现是
A.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B.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收人变少
C.王安石实行变法的重要背景D.王安石变法措施不当的结果
21.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
B.秦国的滥用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
C.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
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22.
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23.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诗中肯定的是
A.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B.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4.
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
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
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
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
25.
《史记·商君列传》载,太史公曰:“商(鞅)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下列对此评价的认识,不正确的
A.从个人品行的视角评价,有些片面
B.以主观情感评价,忽视对实效考察
C.从生平实绩评价,基本上符合史实
D.立足于道德评价,有明显的主观性
26.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以下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都注重破格使用人才B.都重视农业生产
C.都改变了旧的土地制度D.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27.
“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由此而发动的战争指的是
A.中日甲午战争
B.克里米亚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8.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演说:“……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意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德国扩军备战、组建军事集团的根本目的是
A.帮助欧洲大陆弱小国家对抗英国霸权
B.维护欧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
C.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
D.同英国争夺霸主宝座
29.
1955年3月,丘吉尔在对众议院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新式武器除改变战争外,还改变了国际关系。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丘吉尔观点的核心是
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
C.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
D.英国应大力发展核武器
30.
2017年8月5日,两名中国游客在位于柏林的德国议会大厦前用智能手机互相拍照,并在拍照时摆出了纳粹举手礼。巡逻的保安发现他们的举动后,随即通知警方。巡警随即根据德国刑法典中的“使用违宪组织标志罪”,逮捕了这两名中国游客。两名中国游客被捕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日趋紧张
B.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
C.行纳粹举手礼违背德国宪法
D.纳粹标志代表蔑视人权与压迫
31.
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在谈到美苏对抗时说:“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A.意识形态的不同B.经济水平的差距
C.军事力量的失衡D.国家利益的冲突
32.
1921~1922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调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是
A.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B.日本将山东主权归还给了中国
C.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
D.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3.
在历史上经常会发生为他人做嫁衣的故事。美国是国际联盟的积极倡导者和组建者,但国联成立后却被英法两国操纵,成为英法两国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这种情况说明()
A.美国无意参加和操纵国际联盟
B.英法的经济实力仍比美国强大
C.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
D.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心在拉丁美洲
34.
“我知道,今天人们很不愿意回忆那一次会议,在那次会议中张伯伦和达拉第等自投罗网,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投降。”丘吉尔这样说的理由是因为“那一次会议”    (  )
A.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
B.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C.使德国法西斯得到了“向西进军”的鼓励
D.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
35.
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必然性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绥靖政策有很大责任
C.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是法西斯

3.选择题(共4题)

36.

在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问政、网络反腐”进行了探讨,请你参与其中。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2013年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第一时间权威发布重大部署、重要通报及查办的重大案件等。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设置12388网络举报版块。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回看过往,从一波三折的虎照丑闻到 系列不良社会现象被曝光,网络一次又一次展示出巨大的正能量。
材料二:网络监督和反腐具有大众化和匿名性特点。人们在揭露腐败现象的同时,有时带 有情绪化倾向和从众心理,可能诱发发泄私愤、侮辱诽谤、报复陷害、侵害隐私、泄露国家秘密等违德、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麦 克风”,但这绝不等于“人人都可以乱放风”,规范网络反腐需要坚守法律底线。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7.

在一次抽样调查中收集了一些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组,绘制了频数分布表,由于操作失误,绘制时不慎把第三小组的频数弄丢了,现在只知道最后一组(89.5~99.5)出现的百分比为15%,由此可知丢失的第三小组的频数是{#blank#}1{#/blank#}。

分组

49.5~59.5

59.5~69.5

69.5~79.5

79.5~89.5

89.5~99.5

频数

9

15

16

12


38.

在一次抽样调查中收集了一些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组,绘制了频数分布表,由于操作失误,绘制时不慎把第三小组的频数弄丢了,现在只知道最后一组(89.5~99.5)出现的百分比为15%,由此可知丢失的第三小组的频数是{#blank#}1{#/blank#}。

分组

49.5~59.5

59.5~69.5

69.5~79.5

79.5~89.5

89.5~99.5

频数

9

15

16

12


39.

在一次抽样调查中收集了一些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组,绘制了频数分布表,由于操作失误,绘制时不慎把第三小组的频数弄丢了,现在只知道最后一组(89.5~99.5)出现的百分比为15%,由此可知丢失的第三小组的频数是{#blank#}1{#/blank#}。

分组

49.5~59.5

59.5~69.5

69.5~79.5

79.5~89.5

89.5~99.5

频数

9

15

16

12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2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