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自咸平年间(998——1003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以“督其善政”,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
(2)结合材料,简评宋代职田制度。
材料 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自咸平年间(998——1003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以“督其善政”,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
——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恢复职田制度的背景。(2)结合材料,简评宋代职田制度。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魏书》
请回答:(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简答题- (共1题)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3.单选题- (共23题)
4.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5.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
B.农耕化的过程 |
C.工业化的过程 |
D.汉化的过程 |
6.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7.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继承华夏传统 |
B.提升民族认同 |
C.促进民族融合 |
D.化解民族矛盾 |
8.
《魏书》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上文表明推动孝文帝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崇尚武力控制 |
B.促进民族交融 |
C.认同汉族文化 |
D.避免政治斗争 |
9.
战国至汉初,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军功爵制
A.有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
B.使宗法制得到很好的延续 |
C.表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
D.导致了分封制度彻底瓦解 |
10.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
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
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
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
11.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
C.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
D.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
12.
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
A.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 |
B.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 |
C.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 |
D.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 |
13.
北魏政府下诏均给天下人田:“诸桑田皆为代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A.促进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
B.使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
C.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D.推动了精耕细作生产方式 |
14.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 |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
15.
“至唐(中期),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A.说明均田制被破坏是偶然的 |
B.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
C.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
D.说明唐朝没有实行过均田制 |
16.
王安石变法的第一项理财措施是实行“均输法”,拨出500万贯钱和300万石米作为发运司周转经费,由发运使根据京师库藏和各地物资的实际情况,选择低价购买政府所需物资,同时将各地的多余物资运往各地出售。据此,“均输法”的作用是
A.政府掌控市场,垄断利润 |
B.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兼并 |
C.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
D.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
17.
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
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
18.
“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A.集权制度的形成 |
B.自然经济的形成 |
C.家国观念的形成 |
D.“封邦建国”的形成 |
19.
孝文帝时,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
B.儒家文明影响到鲜卑族的习俗 |
C.鲜卑文明融入汉族社会生活 |
D.北魏实行均田制,国力强盛 |
20.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
A.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 |
B.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 |
C.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
D.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 |
21.
沙皇政府推行地方自治改革: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这些机构
A.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务 |
B.贪污腐化,不利于本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 |
C.保证了城市平民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 |
D.由政府任命产生 |
23.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里所说的“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
A.商鞅变法 |
B.王安石变法 |
C.北魏孝文帝改革 |
D.李悝变法 |
24.
恩格斯在评价克里米亚战争时说,“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这里的“觉醒”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制度腐朽 |
B.吏治腐败 |
C.经济凋敝 |
D.军备落后 |
25.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
26.
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道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去了丑。就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 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
A.军备落后 | B.制度腐朽 | C.经济凋敝 | D.吏治腐败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