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汉武帝初年)民间富商“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全面实行盐铁业由官府垄断经营……颁布法令禁止私人继续从事煮盐冶铁,违者“鈦左趾”并“没入其器物”。盐官和铁官依靠垄断货源和垄断价格获取利润,极大地充实了国家财政。但在实行过程中暴露出严重的弊端。而批评者更是从财富分配的角度揭露了这一政策的本质——“与百姓争荐草,与商贾争市利……加深了财政危机,最终导致“社会一时走上共同破产而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政策导致社会"走上共同破产”的理解。
材料 (汉武帝初年)民间富商“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全面实行盐铁业由官府垄断经营……颁布法令禁止私人继续从事煮盐冶铁,违者“鈦左趾”并“没入其器物”。盐官和铁官依靠垄断货源和垄断价格获取利润,极大地充实了国家财政。但在实行过程中暴露出严重的弊端。而批评者更是从财富分配的角度揭露了这一政策的本质——“与百姓争荐草,与商贾争市利……加深了财政危机,最终导致“社会一时走上共同破产而已”。
——摘编自周玲、彭平一《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政策导致社会"走上共同破产”的理解。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 图二商鞅舌战图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土地。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材料一

图一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 图二商鞅舌战图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土地。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2.单选题- (共14题)
3.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
B.农耕化的过程 |
C.工业化的过程 |
D.汉化的过程 |
4.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
C.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
D.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
5.
“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③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④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①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③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④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6.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
7.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
①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
②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
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④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
①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
②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
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④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8.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9.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0.
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他出身于当时第一流高门清河崔氏。他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理想,整理和分别规定门第的高下,但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这说明当时
A.鲜卑贵族对汉族文化仍存在歧视态度 |
B.鲜卑贵族对汉文化的吸收采取了科学态度 |
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有深刻矛盾 |
D.鲜卑贵族从根本上排斥汉族文化的一切 |
11.
北魏时期,孝文帝始颁俸禄制,并建立了考绩制度。北魏以至齐、周执行均颇为严格,而南朝几无定制,造成了上下相率、肆意搜刮百姓的后果。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全面的是
A.孝文帝改革对北朝历史影响深远 | B.俸禄制与考绩制度形成相互配合 |
C.南朝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 | D.制度是影响吏治状况的重要因素 |
12.
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主要是。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
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
13.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 B.我国北方处于分裂状态 |
C.北魏统治范围民族种类众多 | D.我国处于大分裂状态 |
15.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
16.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