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毫无羞耻之处,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
材料一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毫无羞耻之处,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一、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二、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以往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找出理由。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材料一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一、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二、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以往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找出理由。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2.单选题- (共51题)
3.
日本倒幕派领袖久玄端曾说过:“英法之所以未能随心所欲地对皇国大动干戈,就是因为中国的太平军声威雷震所致,万一的万一,太平军屈服于英法,英法必将入寇我国。”这表明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A.把反对西方列强入侵作为主要斗争内容 |
B.牵制了西方列强对日本倒幕运动的干涉 |
C.促使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日本 |
D.与日本共同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
4.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
B.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
C.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新主张 |
D.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国封建集团的利益 |
5.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
6.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起来 |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
7.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师夷长技以自强” |
8.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 ( )
A.京师设立大学堂 | B.设立译书局 |
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 D.废除科举制度 |
11.
兰克斯是10世纪生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位普通农民,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是
A.到教堂去听教士布道 |
B.自费到罗马去攀登圣梯 |
C.到教会去交纳“什一税” |
D.到商店购买德文版《圣经》 |
13.
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代 | 收入(单位:贯) | 支出(单位:贯) |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 15085万余 | 12677万余 |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 12625万余 | “所出无余” |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 11613万余 | 13186万余 |
A.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 |
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
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
14.
梭伦改革前,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雅典:“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制度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
B.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
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
D.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
18.
列宁在评价1861年改革时说:“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下列史实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
B.改革后农民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 |
C.改革后农民支付高额的赎金 |
D.改革后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
19.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 )
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 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 |
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 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 |
20.
14—16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受到挑战的主要表现有
①资产阶级开始兴起
②新贵族产生
③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④民族国家的形成
①资产阶级开始兴起
②新贵族产生
③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④民族国家的形成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21.
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关于赎取份地后的农民生活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民获得“解放”时赎取的份地必须得到地主的同意 |
B.农民交纳赎金六个月后获得宅边园地的所有权 |
C.赎地农民必须按一定比例交付赎金 |
D.农民交纳的“赎地费”大大低于当时的实际地价 |
24.
“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一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对上述材料认识不准确的是()
A.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 |
B.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的局面 |
C.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是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
D.阿里政权统治时间较长 |
25.
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这主要表现在
①加剧了农村社会分化及商品经济发展
②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③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④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
①加剧了农村社会分化及商品经济发展
②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③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④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26.
日俄之所以会通过自上而下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因为
①两国封建势力都较为强大
②两国都没有出现革命形势
③两国资本主义都较弱
④两国统治者都把发展资本主义放在首位
①两国封建势力都较为强大
②两国都没有出现革命形势
③两国资本主义都较弱
④两国统治者都把发展资本主义放在首位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30.
佩里率领的舰队中有两艘黑色的近代蒸汽铁甲军舰,为日本人第一次见到。佩里赠给幕府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佩里来航令日本人震惊,深切感受到日本与外国的巨大差距,既有人闻讯亲自去港口观看,也有人惊恐万分,逃离家园。在这里,“差距”主要在于
A.落后的农业文明与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差距 |
B.落后的幕府统治与先进的民主制度的差距 |
C.落后的军事装备与先进的军事装备的差距 |
D.落后的国民素质与先进的国民素质的差距 |
32.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了解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成功的真正秘密的历史学家,也掌握着远东近代历史的线索。”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A.改革措施全面而有效 |
B.以天皇为首的封建力量强大 |
C.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
34.
观察下列图片,它们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日本已成为东亚唯一的独立自主国家 |
B.明治维新使日本军事实力增强 |
C.日本取代欧美国家成为东亚地区的霸主 |
D.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西方国家的侵略 |
36.
1868年,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指出要“破历来之陋习”。以下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符合这一誓文的有
①废藩置县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③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④剪去武士头上的发结,解除腰刀
①废藩置县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③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④剪去武士头上的发结,解除腰刀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38.
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应是
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
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 |
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 |
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39.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 |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
C.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日趋成熟 |
40.
卡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世袭思想 |
B.封建社会等级思想 |
C.封建制度解体 |
D.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思想 |
42.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C.三长制 |
D.租调制 |
43.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材料主要反映出
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
②梭伦的法治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③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
④梭伦改革大大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
②梭伦的法治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③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
④梭伦改革大大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44.
下列有关阿里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阿里通过改革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 |
B.阿里改革解除了地主对广大农民的封建剥削 |
C.阿里改革使埃及的主权在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 |
D.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
45.
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 |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
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D.“燔诗书而明法令” |
46.
曾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日本却在明治维新期间就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原因有
①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②经济、军事实力有所增长
③国内市场狭小④解决国内资金不足的问题
①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②经济、军事实力有所增长
③国内市场狭小④解决国内资金不足的问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47.
恩格斯在评价克里米亚战争时说,“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这里的“觉醒”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制度腐朽 |
B.吏治腐败 |
C.经济凋敝 |
D.军备落后 |
50.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52.
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了
A.“殖产兴业”政策 |
B.废除了旧体制 |
C.实行“文明开化”政策 |
D.进行军事改革 |
53.
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道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去了丑。就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 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
A.军备落后 | B.制度腐朽 | C.经济凋敝 | D.吏治腐败 |
3.选择题- (共15题)
55.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blank#}1{#/blank#}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blank#}2{#/blank#}(填物态变化名称).
56.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blank#}1{#/blank#}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blank#}2{#/blank#}(填物态变化名称).
57.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blank#}1{#/blank#}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blank#}2{#/blank#}(填物态变化名称).
58.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blank#}1{#/blank#}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blank#}2{#/blank#}(填物态变化名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51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