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重点班)下学期第三学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36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     图二商鞅舌战图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土地。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用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根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2.单选题(共25题)

4.
泰米斯托克利是雅典“十将军委员会”成员之一,曾为雅典城邦屡建功勋,但后来却贪赃受贿,甚至出卖国家利益,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这种处置方式产生于
A.城邦最早出现时期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里克利改革时期
5.
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表现为铁犁牛耕的使用,不过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此他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6.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7.
《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8.
有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与之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免役法
9.
今天的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
①理藩院
②宣政院
③澎湖巡检司
④台湾府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0.
大化改新跳跃式地实现了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飞跃,这里“飞跃”的实质是
A.建立了天皇制度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打破了氏族豪族的特权D.确立了封建社会制度
11.
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论说雅典“陷于绝境”主要是指
A.奴隶的反抗斗争
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斗争
C.工商业奴隶主的挑战
D.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
12.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13.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
《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
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
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
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
15.
“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据此可知,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①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
②国君热心变法
③拥有较多的贤能有为之人
④充斥尚武精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16.
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B.实行“尽地力”政策
C.制定《法经》D.创建“武卒”
17.
21世纪中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是(  )
A.农田水利法B.募役法
C.市易法D.青苗法
18.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B.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D.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19.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有
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盘剥
C.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D.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20.
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借鉴了唐朝的
①中央官制
②地方官制,
③君主专制制度
④司法制度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1.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不包括
A.民族融合的潮流B.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C.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D.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22.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B.三长制C.汉化政策D.整顿吏治
23.
忽必烈改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
A.在地方推行行省制B.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C.重视发展农业D.实行兵民分治
24.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上述引言应该是
A.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B.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C.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
25.
大化改新的措施中,把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的措施是
A.公地公民制度B.班田收授法C.租庸调制D.改革统治机构
26.
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土”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27.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8.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此话属于
A.历史事实B.一手史料C.史料解释D.历史评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