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一 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文部省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把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作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并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并规定要开办工(机械、矿山)、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用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1879年颁布了《教学大旨》突出强调日本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教育救语》则要求臣民“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材料二俄国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沙皇政府规定,只有在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升入大学学习。古典文科学校的教育,是使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古典学科上,修业期长达八年。实际上学生都是贵族的子弟。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帝俄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与此同时,沙皇还保留了教会学校。此外,在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中就明确规定,神学在各类学校教学科目中居首位、僧侣有但任教师的优先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俄、日教育改革的异同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俄、日教育改革对两国的影响。
材料一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请回答;(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6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4分)
材料二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3)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3分)
(4)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1)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怎样的看法?结合史实说明张之洞的观点。(9分)
(2)同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各顺应了什么历史潮流?两次改革从社会转型角度又有何相同之处?(6分)
(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 为什么?(3分)
2.单选题- (共19题)
A.1534年,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琉球,指当时的琉球群岛,今属日本冲绳县)记载,“过平嘉山,过钓鱼岛屿,过黄毛屿,……目不暇接” |
B.1556年,郑舜功赴日本考察后所著的《日本—鉴》中记载:“……相去回头(回头,指回头屿)百六十里,钓鱼屿,小东(管辖)小屿也(小东,明朝人对台湾的一种称呼)” |
C.1785年日本人林子平在《三国通览图说》附图中,将钓鱼台(即钓鱼岛)等岛屿的着色与中国大陆相同,与琉球不同 |
D.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的《大日本全图》中不包括钓鱼岛列岛 |
A.节流增收 | B.打击富豪 |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D.抑制兼并 |
A.改革社会风尚 | B.主张机器生产 |
C.发展近代交通 | D.吸收世界文明 |
A.教随国定 |
B.信仰自由 |
C.信仰得救 |
D.因信称义 |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
①改革地方行政制度
②打破原有等级制度
③重视发展教育
④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A.经济改革 | B.文化改革 | C.政治改革 | D.社会习俗改革 |
A.废除奴隶制 | B.实行财产等级制 | C.创立四百人会议 | D.组建陪审法庭 |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
A.革除封建礼仪 |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
C.带动文明开化 |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
是
A.单一改革 | B.战争统一 | C.社会革命 | D.民族独立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①埃及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②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③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③ |
3.选择题- (共9题)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惑,指迷失方向)也。”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精彩阅读。你能这样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Hello! I am a student (学生). My Chinese name is Wu Hui. My English name is Sam. I am 16 |
仔细观察下边亚洲范围示意图,请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从东西半球看,大部分位于{#blank#}1{#/blank#}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大部分位于{#blank#}2{#/blank#}半球;从地球五带的划分看,大部分地处{#blank#}3{#/blank#}带;从海陆位置看,西与A{#blank#}4{#/blank#}洲接壤,西南以C{#blank#}5{#/blank#}运河与B{#blank#}6{#/blank#}洲为界;东临E{#blank#}7{#/blank#}洋,南临F印度洋。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