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各项建设事业揪开了新一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倾》发出号召:“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環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命令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色指:幼儿教育,幼儿国招收3~7岁的幼儿;初等教育,包括儿童和成人的初等教育,儿童初等教育7岁入学,年限5年,施以全面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业余工农速成中学、业余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各种玟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新学制明确規定工农速成教育和各级各奏业余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占同样重要的地位。同时,还规定设코各級各类补习学梭和学校,设立聋、哑、盲等特种学校;各种为培养国家建设人オ所必需的技术学校被列入了正规的教育系,并建立了必要的制度;各种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中都能够互相接,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形成了人民教育的一条康庄大道。…新学制从1952年起,在全国各地按照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步推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主要意义。
材料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各项建设事业揪开了新一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倾》发出号召:“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環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命令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色指:幼儿教育,幼儿国招收3~7岁的幼儿;初等教育,包括儿童和成人的初等教育,儿童初等教育7岁入学,年限5年,施以全面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业余工农速成中学、业余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各种玟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新学制明确規定工农速成教育和各级各奏业余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占同样重要的地位。同时,还规定设코各級各类补习学梭和学校,设立聋、哑、盲等特种学校;各种为培养国家建设人オ所必需的技术学校被列入了正规的教育系,并建立了必要的制度;各种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中都能够互相接,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形成了人民教育的一条康庄大道。…新学制从1952年起,在全国各地按照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步推行。
——摘编自李建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主要意义。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美国“劝中国政府采取妥协步调”。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姑息日本,迟迟未采取行动。当国联就“九一八”事变探寻美国态度时,史汀生一面表示愿与国联合作的诚意,一面又拒对东北事件是否牵涉到凯洛格一白里安公约(又称“洛迦诺公约”)做正面的回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美国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美国“劝中国政府采取妥协步调”。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姑息日本,迟迟未采取行动。当国联就“九一八”事变探寻美国态度时,史汀生一面表示愿与国联合作的诚意,一面又拒对东北事件是否牵涉到凯洛格一白里安公约(又称“洛迦诺公约”)做正面的回答。
——摘编自《美国政府对外关系文件汇编》
材料二 此后美国与国联合作,派遣人员参加国联理事会有关会议,但因采取措施不道德(不分侵略者与受害者),也没有制约作用。1932年1月2日,日本占领了锦州。随后史汀生向中日两国发表声明:“美国政府不能承认会损害美国或者在华公民条约权利的任何即成事态的合法性,它也无意承认中日两国政府或其代表签订的会损害美国或其在华公民条约权利的任何条约或协定。”——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第5卷》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对日本侵华态度的不同认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美国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历史背景。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望道(1891—1977年)在青年时代就立下报国之志,17岁在家乡兴办学校,希望通过“教育救国”的方式拯救社会。后来,陈望道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就应该兴办实业,要兴办实业就要出国留学,于191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陈望道逐渐打消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幻想,奠定了救国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的思想,为表明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他改名为“望道”。1919年5月,陈望道从日本回国,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首译了《共产党宣言》,并在1920年参与筹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望道的历史功绩。
材料 陈望道(1891—1977年)在青年时代就立下报国之志,17岁在家乡兴办学校,希望通过“教育救国”的方式拯救社会。后来,陈望道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就应该兴办实业,要兴办实业就要出国留学,于191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陈望道逐渐打消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幻想,奠定了救国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的思想,为表明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他改名为“望道”。1919年5月,陈望道从日本回国,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首译了《共产党宣言》,并在1920年参与筹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摘编自郭群英《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传播和践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望道救国主张发展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望道的历史功绩。
2.单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