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6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33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2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般说来,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那就是几乎所有急剧性变革可以在短时期导致天翻地覆变化,但随后也往往不可避免会发生一场或多场纠偏运动。相反,那些貌似缓慢、渐进的变革,短时期显得收效甚微,进展缓慢,但它却往往使人们在不易觉察时发生真正的变革。当人们一旦醒悟,世界已经全然改观,人们不愿意再回到旧秩序,而且也根本不可能再回到旧秩序,因为社会基础全变了,人们的意识也变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说,历史上真正的变革,还应该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变革,温和、舒适,但不可逆,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此之谓也。

——摘编自马勇《超越革命与改良》等

请围绕材料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以近代中外的史实为例,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多角度阐述问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东汉)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汉尚书台在宫禁内,称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曹魏)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有今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此制
——司马光《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
材料二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简表
 
概况
清朝末年
清朝以六部中的户部、工部主管财经。1903年仿西方制度增设商部,鼓励实业。1906年,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另设邮传部,主管交通;户部改为度支部,仍管财政。
民国初年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设财政、实业、交通三部。由于存在时间短,除颁布一些政策法令外,具体业务还未开展。
1912年3月,北京政府将实业部细分为农林、工商两部。1912年12月,又合并为农商部。期间广采西法,初步建立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规体系。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1982年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的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精简到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各部委组成人员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这次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2003年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本次改革以调整机构设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任务。例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新设立的“国资委”负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新组建的商务部负责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综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这一变化到隋唐时代产生了什么制度性成果?
(2)根据材料三,1982年和200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中心内容主要有什么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请就政府机构改革调整谈谈你的认识。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英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
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改革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
1867年的议会改革法案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空出52个议席分给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使选民总数由135万增加到225万,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都获得选举权。
1884年,议会通过新的改革法案,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这样,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选举资格基本统一起来,英国的选民达到450万人。
——据《世界近代史》等资料整理
(1)19世纪英国经三次议会改革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据材料概括其进步的表现。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的共同原因。

3.单选题(共24题)

4.
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史实
结论
A
王安石实行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表明北宋一度放弃了抑商政策
B
古希腊梭伦改革把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
为近代代议制民主奠定了基础
C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意味着两极格局被打破
D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逐渐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标志着农业经营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
 
A.A
B.B
C.C
D.D
5.
“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并行发展并非偶然。经济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革命,因为它产生了有新的利益、有着使其利益合理化的新的思想意识的新的群体”。符合上述观点的选项是
A.王安石变法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
B.太平天国法国大革命农奴制改革
C.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
D.商鞅变法明治维新1832年议会改革
6.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诗作反映的内容与史实相一致的是
 
作者
诗作
史实
A
梭伦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走上顶峰
B
唐太宗
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C
彼特拉克
(罗马教廷是)万端诡计的熔炉
欧洲宗教改革拉开序幕
D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A.A
B.B
C.C
D.D
7.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甲骨文中记载祭祀蚕神的内容
纺织业在商代占有重要地位
B
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纸质地图
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书写用纸
C
唐朝后期扬州出现繁华的夜市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等理财措施
一定程度改变北宋积贫局面
 
A.A
B.B
C.C
D.D
8.
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
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9.
1520-1525年是德国历史上小册子印刷发行的黄金时代,诸如“谈话”“对话”、“公告”“传单”“对公告的回答”“途中自语…委任状…演说…讽刺”等频频出现于小册子的标题之中,通常这些标题还伴有醒目的图画。这些小册子
A.成为抨击罗马教皇的主导形式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适应了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趋势
D.利于新教思想触及普通民众
10.
“人文主义者的最终目的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而只是想驱散笼罩在基督教之上的那片虚伪的灵光,破除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禁欲主义的符咒,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这里的人文主义者
A.提倡因信称义,倡导王权至上
B.反对禁欲苦行,追求民主政治
C.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宗教自由
D.汲取传统养分,彰显人性价值
11.
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
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
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12.
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说明宗教改革
A.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
C.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D.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13.
路德提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和最高权威,个人在阅读、解释、理解《圣经》基础上产生对基督的信仰就可以成为“义人”。此材料说明路德
①肯定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地位
②主张《圣经》应受理性检验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与教皇的权威
④认为各国应该建立民族教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道“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这一观点
A.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
B.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C.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的原则
D.倡导人们要真诚悔改,安心致富
15.
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16.
王安石一派新官僚,如吕惠卿、章悖、蔡确都因推行新政得到高位。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文官的选用
B.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
C.宋神宗支持新政
D.老百姓拥护变法
17.
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秦国“软件”是指
A.承继了西周疆土B.优越的地理位置
C.有效的管理制度D.首创了郡县制度
18.
史官记史重视“言”与“事”。下列人物“言”、“事”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人物
言论
事件
A
秦始皇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魏孝文帝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迁都洛阳
C
唐太宗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开创三省六部制
D
明太祖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建立内阁制度
 
A.A
B.B
C.C
D.D
19.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包括
①注重破格使用人才
②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③改变旧的土地制度
④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
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以及听讼断狱。这样的变化印证了
A.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B.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
C.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广泛
D.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
21.
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22.
“他……并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把它们重新分给那些无地的人……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他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统”。文中的“他”是
A.梭伦
B.亚历山大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23.
下列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有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整顿太学
⑤将兵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24.
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认为北宋贫困的症结在于
A.冗官冗兵导致冗费
B.中央集权过度导致地方无权
C.生产少及土地兼并
D.长期战争费用及缴纳“岁币”
25.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26.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A.私田出现——均田制
B.商贾囤积——市易法
C.边疆危机——将兵法
D.土地兼并——免役法
27.
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
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
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
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

4.选择题(共1题)

28.蔡伦被当今世人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