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230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作者梁漱溟宣称: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是自损其命,二梁贬抑西方的物质文明,也相应地颂扬中国的精神文明;两人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相反,胡适和其他一些人喊道:“到西方去!”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一—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所述现象。(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邓演达规定了平民革命的动力、对象、任务、直接目标和最后目的,指出:凡自食其力而不剥削他人者,无论是直接参加还是间接参加生产行程的分子,都是平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小商人、青年学生及生产设计和管理人员等,他们也就是革命民众,即革命动力。革命的对象有三个:帝国主义者、封建军阀和反动资本家,革命任务包括三项:民族、民权、民生,直接目标是推翻南京反动统治,建立平民政权。平民政权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消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统治势力;消灭封建残余,实行“耕者有其田”;改良工人生活;建设国家资本主义,革命最后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平民群众取得政权后,必能运用国家政权力量,进行国营及公营的产业建设,即发展“平民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进而“向着社会主义前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演达平民革命的基本主张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邓演达的社会主义。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末,监察制度形同虚设,吏治松弛,官吏队伍贪腐严重。明初,因权力的再分配和缺乏相应的监察机制,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系之间斗争激烈,左丞相胡惟庸更是掌“生杀黜陟”大权。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藉左丞相胡惟庸案发,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罢御史台,改置都察院。“罢御史台者,非罢御史,罢其总领之御史大夫”、只设左,右御史中丞,正二品,这样监察百官的长官与六部长官平级,以便互相牵制。都察院作为独立的监察系统与政务、军旅并列。在都察院系统之外,还构建了一个由皇帝直管的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六部,同时亦限制都察院的权力过大。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在中央监察方面权责范围基本一致,只是在系统、组织机构方面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又互为表里。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道,每道设置按察司,巡按州县,考察官吏。除此之外,在洪武年间先后订立了一系列重要的监察法规,主要有《大明律》、《宪纲条例》、《奏请点差》、《出巡事宜》等。

——摘编自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太祖监察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太祖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共16题)

4.
公元前406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爱琴海战役获胜,战后,指挥这次战役的八个将军因未将阵亡战士遗体运回而被陪审法庭处死。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
A.背离了人文主义思想
B.具有主观情绪化倾向
C.缺乏权力之间的制衡
D.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
5.
在古罗马,异邦人的法律地位逐渐得到承认,并设立了专门审理涉外民商事纠纷案件的外事裁判官。外事裁判官在司法实践中,一方面创制了以外事裁判官告示为主体的万民法:另一方面创立了审理涉外案件的程式诉讼程序。这反映出古罗马法
A.充分体现自然法精神
B.案件审理程序复杂
C.侧重于缓和民族矛盾
D.与时俱进开放灵活
6.
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按照这一说法
A.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外
B.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
C.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使法国开始跻身“世界时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回归“世界时间”
7.
在威廉三世统治英国时期,“他不允许议会在他去国外时开会,并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大臣(首相),指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议会仍旧受制于国王
B.责任内阁制已形成
C.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
D.国王拥有行政实权
8.
历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9.
“这种以武力威胁为后盾的无耻外交手段,巩固了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地位,但未能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个保护国。在这过程中,它反而把中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新的高潮”
①促进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
②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③促使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④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
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调整办法》《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作为研讨游击战的教材;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这表明
A.国民党重视国军的敌后作战
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全面相持阶段
C.国共两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D.国民党抗战方针发生了根本转折
11.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表明无产阶级建立政治统治的根本目的是
A.消灭资产阶级
B.掌握国家政权
C.发展社会生产
D.消除贫富差距
12.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地方管理政策,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求同存异,民族利益至上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高度自治,维护国家统一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13.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这表明
A.美国霸权地位日益动摇
B.美国对华政策根本改变
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攻势
D.美国企图瓦解中苏同盟
14.
汉武帝时期,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商业繁荣推动了农业商品化
C.统治者重视商业管控
D.官营商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
15.
下图是19世纪中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机器人的想象画。此想象画客观上反映了
A.人们对动力革命的向往
B.工业化导致劳动力缺乏
C.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
D.新型交通工具革命完成
16.
下图是19世纪晚期中国官办工矿企业与商办工矿企业资本总额的变化对比示意图。图中官办与商办工矿企业资本总额的变化说明
A.清政府财政已面临崩溃
B.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C.重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加剧
17.
孟德斯鸠指出,君主专制国家是一种没有法制的国家,这种国家尽管形式上也颁布一些法律,但实际上并不按法律办事。他认为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君主政体的原则却是荣誉。据此可推知,孟德斯鸠主张
A.君主立宪
B.三权分立
C.民主共和
D.社会契约
18.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这表明了当时
A.雇佣制关系出现
B.轻视科技发明
C.劳动力素质低
D.文化需求低迷
19.
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眼界大开,认为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学习西方利器,“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郭嵩焘这一认识
A.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体西用
B.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C.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D.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