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230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的丝绸已辗转来到古希腊城邦。张骞出使西域看到了转口来的中国产品:蜀布和邛竹杖。唐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重点,海陆各国皆以进口中国丝绸产品为荣贵,制茶成为一门新兴的手工业,茶叶在边关互市中成了重要商品,奠定了以后茶叶大量出口的基础。南宋初年,外贸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宋代的出口商品中以丝绸绢帛为首位。东起日本,西至欧洲皆有宋代钱币和陶瓷的出土。制瓷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由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统治者坚持朝贡贸易体系,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得的特权,以通商口岸、租界为据点,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加紧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得清朝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至80℅以上;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占80℅。在出口商品方面,虽仍以丝茶为主,但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茶的出口受到印度茶、锡兰茶和日本茶的竞争而大为减少。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后,致力完成现代海关建制,提高关务行政效率,剔除传统上的各种陋规。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王韬等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和“翼护”对外贸易商人的“利权”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并陆续派遣领事分驻各国,经办对外贸易有关事务。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2.
(历史—选絛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武帝元狩三年,桑弘羊正式主持时政经济改革,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货者征收财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货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结果“得民财产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教百项,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汉初以来‘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份冶铁煮盐,桑弘羊上台后,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经过整顿,盐铁的产量和销售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汉初以来,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结果币制紊乱,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为了制止豪商大贾们利用贱买贵卖、囤积居奇来操纵物价,实行了均输和平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财政经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桑弘羊财政经济改革

2.单选题(共18题)

3.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既然法律统治官员,官员统治人民,因而官员是能言的法律,法律是沉默的官员。这表明,西塞罗认为()
A.官员制定的法律与政令具有一致性B.官员发布的政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C.官员具有与法律一致的社会约束力D.国家管理要完全置于法律意志之下
4.
1713年英国内阁会议通过了一份结束欧洲战争的条约,安妮女王将条约提交枢密院,枢密院院长克蒙德里勋爵告诉女王说,枢密院需要一段时间讨论,并强调了枢密院决策权的独立性。安妮女王为此大发雷霆,克蒙德里也丢了官职。这件事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权力仍在强化
B. 内阁与国王共同进退
C. 枢密院对内阁负责
D. 君主立宪制尚不完善
5.
1863年,新任普鲁士公使李福斯以普丹正在欧洲交战为由,在天津大沽口外捕获三艘丹麦商船。恭亲王奕发公文抗议这种将欧洲的争端扩大到中国“内水”的行为,拒绝在李福斯表示悔改前接纳该公使,李福斯被迫释放了丹麦商船。这表明
A.清政府的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升
B.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C.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理念正确处理了外交争端
D.清政府利用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中国利益
6.
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
A.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B.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C.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D.是美国建设“伟大社会”的尝试
7.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最早采用铁犁牛耕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工程形成网络D.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8.
明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种桑,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明太祖的这一规定()
A.阻碍了传统农业的进步B.说明当时的农业税繁重
C.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D.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
9.
《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C.农工商皆本,经济民生
D.耕种、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10.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的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从这一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联系日益紧密
C.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原始积累加速,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11.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12.
据记载,1788年卡特来特在建造新棉纺工厂时曾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造经理室、会计室和门房,被称为“革命工厂”。这说明
A.资本家醉心于生活享受B.工资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C.技术的革新被日益轻视D.企业经营管理走向规范
13.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吴承明教授在《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指出:1933 年,工业(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总产值中,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 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的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稳步增长
B.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民族工业在20 世纪三十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D.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14.
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
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15.
据史载,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脧削……民间资金若无出路,壅塞于外国银行。在外商银行全盛时期,国人存款,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由此可见,“民间资金”寻求“出路”的主要原因是(   )
A.“实业救国”政策的引导促进
B.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盘剥
C.民族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驱使
D.外国银行对中国资本收取保管费
16.
(题文)193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拟定三年重工业建设计划时,提出了在湘、鄂、赣三省建立后方战略基地的设想:“拟以湖南中部如湘潭、醴陵、衡阳之间,为国防工业之中心区域,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为围剿红军做军事筹划B.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为抵御日军进攻做准备D.力图消灭地方各派军阀
17.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梁启超这段话的主旨是
A.主张循序渐进变法改革B.反对完全照搬西学
C.主张大力提高国民素质D.要求大力兴办学校
18.
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
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
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
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19.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20.
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3.选择题(共1题)

21.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blank#}1{#/blank#} for the food safety to protect citizens. (responsibility)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