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材料一 在近代科学组织中,英国皇家学会的产生较为典型。1662年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学会把具体的探索任务或研究项目分配给会员个人或小组,同时学会还要求会员进行任何他们将促进学会目标和科学研究的新实验,定期举行会议让会员通过做报告和演说向学会汇报研究成果、演示实验等,所有会员都可以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建立了一些专业学术委员会来指导学会各部门的活动。1665年3月学会出版学术刊物《皇家学会哲学学报》。在科学研究方面,皇家学会致力于科学研究的支持和鼓励,使得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医学等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中国之有科技社团早自明代始。明嘉靖年间,祁门人徐春甫在顺天府成立了一个名叫“一体堂宅仁医会”的医学团体。在此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科技社团一直没有得到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的晚清最后十几年是中国近代科技社团萌芽与创立时期。民国时期的科技社团规模都比较大、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夏创立于美国,发起人是一批留学美国的青年学生,中国科学社由于后来大多数会员回国工作、便于1918年把社所迁回祖国。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事业在社章中做了规定,这些科学事业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创办《科学》月刊;第二,创办上海明复图书馆;第三,创设研究所;第四,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中国科学社的所有这些工作都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重要的科学社团之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方科技社团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科技社团各自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西方科技社团相比,中国科技社团的特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科技社团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作为分理军机处“外国事务”的机构,在官制上也仿照军机处。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庚子事件”后,在西方外力的压迫下,外务部的设置和外交制度改革最终得以实施。1901年制定的《外务部章程》中,设置左右丞、左右参议职位,并规定丞参备驻外公使之选,司员备驻外参赞、随员之选。这样,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原来总理衙门官员由内阁大学士及六部堂司临时兼任的情况有所改变。同时,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自此,翻译官被定位成“职缺”,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1907年的驻外使馆改革中,规定公使须“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并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若办事得力则可连任,而参随人员则全部改归外务部统一调派。
——据李书纬《晚清外交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 1938年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向拉美地区进行全面渗透,威胁美国利益。美国总统罗斯福意识到慕尼黑协定没有带来“一代人的和平”,“仅仅意味着民主国家在地缘政治上的失败”。为此,他呼吁废除中立法案,用“现购自运”代替“武器禁运”,批准法国向美国订购飞机,加强美英合作,将自身强大的工业资源变为盟国战争的强大经济支柱。1939年4月,罗斯福要求希特勒保证10年内不侵略他所列出的31个欧洲国家和中东国家,作为解决欧洲争端的基础。这些国家中包括当时与德国并不接壤的苏联。8月,美国主动向苏联提出延长《苏美商业议定书》一年,并“继续给苏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支持英法与苏联的谈利。罗斯福在与国内孤立主义者斗争的同时,尽力分化德意同盟,集中打击德国。罗斯福的欧洲战略虽未能阻止战争,但却使罗斯福这样的反法西斯者提高了威望,并巩固了其在国内外的地位,连任美国总统,并引导美国走上与世界各国联合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道路。
——据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推行的欧洲战略的目的及其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推行欧洲战略的影响。
材料 新中国建立后,董必武作为政务院副总理负责新中国的立法工作。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学说,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他认为,法制和国家是紧相连属的,没有法制就不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后,必须迅速创立人民民主的法制,以巩固政权和保障经济建设。在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的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时候,不能再经常搞群众运动,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制。他针对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法制工作中的问题明确地指出,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特别要抓紧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的制定工作。要加强法制宣传,培养人民的法律意识。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法制。凡自命特殊、置国法于不顾而犯了法的人,不管他地位多高,功劳多大,一律要追究法律责任。
——据《董必武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必武的主要法制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董必武对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贡献。
2.论述题- (共1题)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 | 内涵与用法 |
明代以前 |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
明末清初 |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
19世纪40—60年代 |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
19世纪60—80年代 |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
19世纪90年代 |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
20世纪初 |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
1919年后 |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6题)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B.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
C.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
A.加强对敌后的控制 |
B.削弱日军的影响 |
C.树立积极抗敌形象 |
D.阻止中共的发展 |
A.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B.制约了城市体系的均衡发展 |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D.受到了中国外交环境的影响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 |
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
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
D.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 |
年份 | 总值(1000海关两) | 鸦片 | 棉纱 | 谷物面粉 | 糖 | 烟草 | 煤 | 煤油 | 机器 | 铁路材料车辆 | 其他 |
1870 | 63693 | 43.0 | 3.0 | 0.04 | 0.1 | —— | 0.09 | —— | —— | —— | 53.77 |
1880 | 79293 | 39.3 | 4.6 | 0.1 | 0.4 | —— | 1.2 | —— | —— | —— | 54.4 |
1890 | 127093 | 19.5 | 15.3 | 9.6 | 0.9 | —— | 1.6 | 3.2 | 0.3 | —— | 49.6 |
1900 | 211070 | 14.8 | 14.3 | 7.0 | 3.0 | 0.5 | 3.1 | 6.6 | 0.7 | —— | 50 |
1910 | 562965 | 12.0 | 13.6 | 7.7 | 4.8 | 2.0 | 1.8 | 4.7 | 1.5 | 3.8 | 48.1 |
A.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C.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引进 |
D.外贸格局被国际环境所左右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