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化意味着对传统的一种否定。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二者的冲突是缓慢展开的,变革对历史传承性的破坏是长期渐进的,在东方现代化进程中,是突发性的,到处都引起历史传承性的断裂。当然,这冲突中往往又包含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传承、发展与创新,利用传统因素为成功的现代化助力。
材料 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化意味着对传统的一种否定。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二者的冲突是缓慢展开的,变革对历史传承性的破坏是长期渐进的,在东方现代化进程中,是突发性的,到处都引起历史传承性的断裂。当然,这冲突中往往又包含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传承、发展与创新,利用传统因素为成功的现代化助力。
——摘编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等
围绕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提论题明确,阐释史论结合。)
2.
材料一表2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变化大事记
——据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提出“中心一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
——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一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关于¨中心——边缘”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时间 | 事件 |
1651年 | 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此后不断修改完善,为此还引发了与海上强国荷兰的战争。 |
1690、1693年 | 征收进口商品附加税,开启了关税壁垒不断增高的进程,多数进口商品关税从5%增加到20%—25%。 |
1815年 | 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严格限制外国谷物进口。 |
1839年 | 在伦敦成立了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 |
1841年 | 英国保守党领导人皮尔出任首相,取消和降低了10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全部废除了出口税,自由贸易占据上风。 |
1846年 | 废除《谷物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公开宣布“所有民族之间的贸易必须享受完全的自由”。 |
1849年 | 废除《航海条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
1852年 | 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并确立了自由贸易原则。 |
——据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提出“中心一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
——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一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关于¨中心——边缘”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作为分理军机处“外国事务”的机构,在官制上也仿照军机处。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庚子事件”后,在西方外力的压迫下,外务部的设置和外交制度改革最终得以实施。1901年制定的《外务部章程》中,设置左右丞、左右参议职位,并规定丞参备驻外公使之选,司员备驻外参赞、随员之选。这样,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原来总理衙门官员由内阁大学士及六部堂司临时兼任的情况有所改变。同时,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自此,翻译官被定位成“职缺”,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1907年的驻外使馆改革中,规定公使须“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并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若办事得力则可连任,而参随人员则全部改归外务部统一调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作为分理军机处“外国事务”的机构,在官制上也仿照军机处。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庚子事件”后,在西方外力的压迫下,外务部的设置和外交制度改革最终得以实施。1901年制定的《外务部章程》中,设置左右丞、左右参议职位,并规定丞参备驻外公使之选,司员备驻外参赞、随员之选。这样,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原来总理衙门官员由内阁大学士及六部堂司临时兼任的情况有所改变。同时,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自此,翻译官被定位成“职缺”,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1907年的驻外使馆改革中,规定公使须“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并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若办事得力则可连任,而参随人员则全部改归外务部统一调派。
——据李书纬《晚清外交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意义。
4.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11月同盟国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联合国救济总署紧跟在军队之后,向已经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为止。它于1944年春天开始工作,到1948年9月解散,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2200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药品。它的主要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1)根据材料,概括联合国救济总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救济总署成立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
1943年11月同盟国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联合国救济总署紧跟在军队之后,向已经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为止。它于1944年春天开始工作,到1948年9月解散,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2200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药品。它的主要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1)根据材料,概括联合国救济总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救济总署成立产生的历史影响。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吕后)除去了秦时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等苛刑。公元前191年,吕后诏令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还恢复了刘邦时一度取消的“十五税一”的税制。
刘邦颁布“盗铸令”,严禁私人铸钱,犯者弃市。吕后继续严禁私人铸钱,并规定钱重八铢。后来因为八铢钱不能流通,又改铸五铢钱,与三铢钱并用。与此同时,吕后还“弛商贾之律”,在公元前189年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贞评价吕后所涉及的基本史实及其消极影响。
材料一 (吕后)除去了秦时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等苛刑。公元前191年,吕后诏令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还恢复了刘邦时一度取消的“十五税一”的税制。
刘邦颁布“盗铸令”,严禁私人铸钱,犯者弃市。吕后继续严禁私人铸钱,并规定钱重八铢。后来因为八铢钱不能流通,又改铸五铢钱,与三铢钱并用。与此同时,吕后还“弛商贾之律”,在公元前189年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摘编自彭卫《应当正确评价吕后》
材料二 高祖犹微,吕氏作妃。及正轩掖,潜用福威。志怀安忍,性挟猜疑。置鸩齐悼,残彘戚姬。孝惠崩殒,其哭不悲。诸吕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菹醢,支孽芟夷。祸盈斯验,苍狗为蒈。——(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吕后当政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贞评价吕后所涉及的基本史实及其消极影响。
3.单选题- (共18题)
6.
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这使他们的解答对各个具体案件产生拘束力,有“公开解答权”的法学家享有崇高的权威,受到无与伦比的推崇。“公开解答权”的出现
A.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
B.动摇了罗马法公正理念 |
C.束缚了法官依法断案 |
D.维护了罗马贵族的特权 |
7.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
A.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
B.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 |
C.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巩固 |
D.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
8.
史书记载:1746年,乔治二世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否决了内阁的建议。于是,第二天,内阁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政府瘫痪。乔治二世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出面恭请内阁复职。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 |
B.在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
C.对内阁全体成员和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产生了重要影响 |
D.对内阁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9.
(题文)南北战争后,美国制定并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宣布: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这一修正案
A.维护了美国的共和体制 |
B.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 |
C.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
D.保障了美国公民的权利 |
10.
有学者指出:斯图亚特之前的英国本就有立宪君主之事实,历代英国君主为传统政治文化、宪政精神自觉制约。因此,所谓“光荣革命”实际上不过一场复古改制,君主立宪应该称为“君主复宪”。这一观点旨在
A.弱化“光荣革命”在政治变革中的应有作用 |
B.指出英国近代议会权力至上的本来面目 |
C.肯定英国近代代议制度形成的历史意义 |
D.肯定斯图亚特王朝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
11.
下列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的史实与相关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 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
B |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定1787年宪法 | 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为美国总统大选奠基 |
C | 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 |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
D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 德意志帝国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 |
A.A |
B.B |
C.C |
D.D |
12.
对下面漫画《美国大选》寓意解读正确的是


A.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政体的一大特色 |
B.两党制其实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 |
C.“驴象之争”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具体表现 |
D.“驴象之争”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作用显著 |
13.
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A.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 |
B.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 |
C.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
14.
《美国月刊》发表了记者西奥多·怀特从中国发回的采访稿,该采访稿称1937-1938年中国“从沦陷区逃出难民共2500万人”,之后该说法反复出现在关于中国抗战的权威报道里。20多年后,怀特在个人传记里纠正了这一说法,事实是全国赈济总署1937--1938年“共向难民营发放2500万顿饭”。从史学研究角度看,报刊的采访文稿
A.不具有史料研究价值 |
B.都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
C.史料价值需鉴别考证 |
D.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
15.
下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
时间 | 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 |
1859年 | 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和外交事务。 |
1861年 | 总理衙门设立后,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 |
A.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 |
B.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 |
C.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 |
D.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
16.
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一论断表明《共产党宣言》
A.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
B.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 |
C.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
D.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 |
17.
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表。这反映了50年代以来


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
B.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
D.中国周边外交环境趋于改善 |
18.
下列材料反映了各国GDP的变化情况,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美国 | 苏联 | 日本 | 欧洲(德法英意) | 中国 |
1970年 | 10,383,00 (1) | 4,334,12 (2) | 2,029,68 (4) | 6,199,99 | 915,06 (8) |
1979年 | 25,622,00 (1) | 9,016,16 (3) | 10,071,73 (2) | 22,641,88 | 2,631,90 (8) |
括号里的数据体现了各国GDP的世界排名,欧洲四国各占一名次 |
A.欧洲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B.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
C.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对抗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
D.经济建设上的“左倾”导致中国经济发展趋缓 |
19.
二战后,西欧方面就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总额是220亿美元。在杜鲁门总统将其削减到170亿美元之后,该草案被提交给国会批准。这份草案在国会内部遭遇了激烈的反对,不仅共和党议员反对,左派议员也表示坚决抵制。左派议员抵制的主要原因是该计划
A.滥用美国的对外援助资金 |
B.恶化美国对外贸易的环境 |
C.加重美国纳税人税务负担 |
D.加速世界两极格局的对峙 |
20.
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利。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
B.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
C.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
D.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
21.
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
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
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 |
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
22.
宋代政府曾在西北诸州、广州、泉州等地设置蕃学,供延边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和外国商人及其子弟就读学习。这表明当时
A.政府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C.经济交往推动了文化交流 |
D.程朱理学强调夷夏之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2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