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若曾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军事家。他运用世界地理知识对日本及周边国家开展深入而广泛地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御倭的方略,并倡导全民抗倭,最终与戚继光等共同平定了倭寇之乱。他的军事著作如《日本图纂》、《筹海图编》、《江南经略》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筹海图编》一书广为流传,甚至在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影响也非常大,此书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他反对拘守海港而不敢出洋御敌作战,强调“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他是个深知“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的卓越军事理论家。他制定了海中战法以攻船为上,其次则靠火器的作战方案,进而订立了五十条海防策略,从而确保了明中后期东南沿海的长期稳定。郑若曾不仅学识渊博,品行更是出众,深受江浙文人志士尊崇。他虽然一生为布衣,但他通过亲身参加平倭与撰写军事著述实现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1)根据材料,概括郑若曾的主要海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若曾海防思想的历史作用。
材料:郑若曾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军事家。他运用世界地理知识对日本及周边国家开展深入而广泛地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御倭的方略,并倡导全民抗倭,最终与戚继光等共同平定了倭寇之乱。他的军事著作如《日本图纂》、《筹海图编》、《江南经略》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筹海图编》一书广为流传,甚至在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影响也非常大,此书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他反对拘守海港而不敢出洋御敌作战,强调“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他是个深知“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的卓越军事理论家。他制定了海中战法以攻船为上,其次则靠火器的作战方案,进而订立了五十条海防策略,从而确保了明中后期东南沿海的长期稳定。郑若曾不仅学识渊博,品行更是出众,深受江浙文人志士尊崇。他虽然一生为布衣,但他通过亲身参加平倭与撰写军事著述实现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1)根据材料,概括郑若曾的主要海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若曾海防思想的历史作用。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晚清名人分类统计表
(余下各省份人数均较少,故略)
——整理自蔡冠洛主编《清代七百名人传》
上表反映了晚清时期我国名人分布的多个规律。请概括出其中一个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论述严谨)
晚清名人分类统计表
| 政治 | 军事 | 实业 | 学术 | 艺术 | 革命党 | 总计 |
江苏 | 15 | 3 | 1 | 15 | 9 | 1 | 44 |
浙江 | 19 | 4 | | 13 | 6 | 2 | 44 |
安徽 | 10 | 8 | | 5 | 4 | | 27 |
广东 | 7 | 5 | | 2 | | 5 | 19 |
福建 | 6 | 3 | | 3 | 3 | | 15 |
广西 | 1 | 2 | | 1 | 1 | 8 | 13 |
满洲(黑龙江、吉林、奉天) | 22 | 26 | 3 | 1 | | | 52 |
四川 | 4 | 4 | | | | 3 | 11 |
直隶 | 8 | 2 | | | | | 10 |
湖北 | 5 | 1 | 1 | | 3 | | 10 |
总计 | 108 | 85 | 5 | 43 | 29 | 22 | 292 |
(余下各省份人数均较少,故略)
——整理自蔡冠洛主编《清代七百名人传》
上表反映了晚清时期我国名人分布的多个规律。请概括出其中一个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论述严谨)
2.单选题- (共8题)
3.
学者认为,古希腊民主政体是同时代的楷模,是后世民主的源泉,但它也是……最简陋、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这一观点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在于
A.直接民主泛滥导致决策失误 |
B.抽签选举无法保证执政者的素质 |
C.权力制约致使行政效率降低 |
D.财产资格限制下层民众参与政治 |
4.
1999年10月,英国议会两院经过激烈辩论,最终通过《上院法案》及其修正案,取消了所有世袭贵族拥有的作为上院议员的特权。这表明英国
A.代议制民主发展落后 |
B.专制制度的残余己经消灭 |
C.修补政治体制的缺陷 |
D.民众获得了参政议政权利 |
5.
(题文)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其中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是指
A.放弃冷战思维实行缓和战略 | B.多极化趋势下的战略收缩 |
C.战略争夺重点转向第三世界 | D.竞争重心从军事转向经济 |
6.
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 建置 | 作用 |
开皇三年 |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
大业元年 | 开通济渠。 | 接驳洛阳与淮河。 |
开元二十二年 |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绍缗。 |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
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
D.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
7.
19世纪60年代,在从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淮军集团到洋务集团的权力演变过程中,以总理衙门成立为代表,清廷呈现出权力外移的趋势,最终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
A.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 |
B.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
C.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 |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8.
下表为近代中国土布生产状况表,据此可知
项目 | 1840年 | 1860年 | 1894年 |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 59732.7 | 60471.0 | 58915.8 |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 620.9 | 628.6 | 612.4 |
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 | 2.5 | 3.5 | 143.4 |
A.外国资本主义基本控制中国的商品市场 |
B.在洋布倾销之下中国土布生产遭遇重挫 |
C.鸦片战争后传统棉纺织业仍然相对稳定 |
D.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的生命力仍然旺盛 |
9.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设置专门场所以供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居住,并用“归正”、“慕义”等词为其居所定名。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恢复和发展 |
B.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
C.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
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