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0题)
1.
《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
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
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
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和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现代政权。”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
C.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 | D.从《辛丑条约》到清末新政 |
3.
“一国两制”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
A.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 |
B.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 |
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
D.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
4.
《茶叶大盗》一书揭示:1840年代,英国“植物猎人”罗伯特·福均深入休宁、武夷山,盗取珍贵的茶叶资源,转往印度种植,从而将茶叶贸易在中英贸易结构中大大降低,使东印度公司大发横财。据此可知当时
A. 英国利用茶叶走私扭转贸易逆差
B. 中国对英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
C. 中国闭关锁国体制逐渐趋于瓦解
D. 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物种流动
A. 英国利用茶叶走私扭转贸易逆差
B. 中国对英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
C. 中国闭关锁国体制逐渐趋于瓦解
D. 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物种流动
5.
“当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低到世俗的水平时,他也同时把世俗的东西提高到神圣的地位……驱散了罗马教会加之于神职人员头上的神圣光环,而将它们降至俗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也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对此话理解错误的是()
A.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可以和上帝建立直接联系 |
B.强调世俗生活是上帝认可的,否定天主教会的善功论 |
C.否定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促进思想解放 |
D.其主张分为精神和世俗两个领域,有利于动员底层群众 |
6.
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
A.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 |
B.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
C.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 |
D.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 |
7.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
8.
在梭伦改革之前,没有人能立遗嘱,死者的全部财产必须留给自己的家族。但是梭伦却允许没有儿女的人可以把财产给与自己属意的人……另一方面,却并不允许无限制的、任何方式的赠与。他所允许的,只限于那些在不受逼迫无奈之下,或不在妻子劝诱之下所作的赠与。这种变化表明()
A.雅典公民的自由受到限制 | B.财产权摆脱血缘束缚 |
C.社会财富实现了合理分配 | D.私有财产得到了维护 |
9.
2011年,德国和发证啊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