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晁错,西汉颖川郡人。文帝时被派去向秦朝遗臣伏胜学习《尚书》,后提升为博士。景帝时升任为御史大夫。他向景帝报告诸侯王势力膨胀的事实,请求削去他们的“支郡”。在《论贵票疏》中,晁错开头就提出了发展农业、搞好粮食生产的“开其资财之道”问题。为了长有其民,就要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广积粮食,充实仓库,以供应边防之需,防备水旱之灾。在《言兵事疏》等文中,晁错总结了近世汉匈关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待匈奴的战略战术。他主张招募内地之民移屯于边塞,适当安排,使他们一面从事农业生产,一面进行军事训练,做好守边备战工作。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晁错对汉初社会发展的贡献。
材料 晁错,西汉颖川郡人。文帝时被派去向秦朝遗臣伏胜学习《尚书》,后提升为博士。景帝时升任为御史大夫。他向景帝报告诸侯王势力膨胀的事实,请求削去他们的“支郡”。在《论贵票疏》中,晁错开头就提出了发展农业、搞好粮食生产的“开其资财之道”问题。为了长有其民,就要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广积粮食,充实仓库,以供应边防之需,防备水旱之灾。在《言兵事疏》等文中,晁错总结了近世汉匈关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待匈奴的战略战术。他主张招募内地之民移屯于边塞,适当安排,使他们一面从事农业生产,一面进行军事训练,做好守边备战工作。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晁错的主要治国思想。(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晁错对汉初社会发展的贡献。
2.单选题- (共10题)
2.
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当时


A.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
B.交通设施渐趋于完善 |
C.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
D.经济重心已完成转移 |
4.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
B.商品经济活跃异常,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
C.苏州出现“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的现象 |
D.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5.
(历史解释——汉代“市”的特点)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 |
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
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 |
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 |
6.
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佣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这一变化反映了
A.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 |
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
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 |
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
7.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
B.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
C.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
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
8.
《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入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皇帝制度独揽大权 |
B.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 |
C.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 |
D.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
9.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B.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
C.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10.
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 |
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
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