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雅典国家权力的运行中存在着民主权力的制约,梭伦开始赋予国民大会以立法权,陪审法庭以司法权,五百人会议以行政权使之互相制约。……雅典国家机构权力虽有分工,但权眼的划分比较策统而且权力互相交错。立法司法行政不是平行关系,而是行政、司法在立法机关监督下的分权。行政、司法都要对立法机关负责,它又不是一元政治,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即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也要受到一定的权力制约。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美国与雅典在分权制约方式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雅典国家权力的运行中存在着民主权力的制约,梭伦开始赋予国民大会以立法权,陪审法庭以司法权,五百人会议以行政权使之互相制约。……雅典国家机构权力虽有分工,但权眼的划分比较策统而且权力互相交错。立法司法行政不是平行关系,而是行政、司法在立法机关监督下的分权。行政、司法都要对立法机关负责,它又不是一元政治,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即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也要受到一定的权力制约。
一一摘编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在美国,立法权由国会掌握,参议院代表美国各州,所以参议院由各州选出,每州两名,共100名;众议院代表美国人民,所以众议院议员在全国由相同人口划分出的选区选举选出,共435名;国会拥有立法权、修改宪法权、对外宣战权、监督财政权等四大国家权力。行政权由总统掌握。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陆海 空三军总司令他对选民直接负责,国会对他的政治行为不得干涉。总统以向国会提出“国情咨文”的方式行使立法倡议权。一一摘编白许鑫《分权制衡思想演变及对沔方政治制度构建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美国与雅典在分权制约方式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2题)
2.
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雅典陪审法庭通过民主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临刑前,苏格拉底说:“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率和权威。”材料最能说明
A.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的局限 |
B.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导致权力泛滥 |
C.苏格拉底的反叛精神和蔑视法律的态度 |
D.雅典政治民主是法律公正的保障 |
3.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顺应时势,铸刑书于鼎,公布于众。公元前452~451年,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牌上,分布于罗马广场。由此可见
A.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
B.古罗马的立法原则源自中国 |
C.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 |
D.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 |
4.
对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存在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根本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只是更换了一个国王;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者威廉为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这说明
A.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 |
B.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 |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 |
D.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
5.
1830年英国格雷政府上台,开始对议会进行改革。其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这种做法
A.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
B.孤立了工人阶级 |
C.破坏了代议制度的原则 |
D.壮大了旧贵族势力 |
6.
宪法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力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该材料反映了他们
A.旨在协调中央与各州以及各州之间权力分配 |
B.规定国会选举中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
C.确立联邦制实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
D.以所谓“制约与平衡”原则化解存在的分歧 |
8.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条规定:“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
B.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
C.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 |
D.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 |
9.
《资政新篇》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这说明《资政新篇》( )
A.注重广大民众利益 | B.符合太平天国实际 |
C.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
10.
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
A.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
B.布尔什维克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
C.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
D.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 |
11.
1872—1893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撰写了7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表明
A.19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
B.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 |
C.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 |
D.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
12.
***在1954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意在强调政治协商会议
A.成为联合执政机构 |
B.仍是国家立法机关掌握着立法权 |
C.职能已被人大取代 |
D.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 |
13.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着国家”。下列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14.
截止2014年1月,我国海军已派出16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共护航中外船舶5400余艘。中国已向20余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军事观察员、民事督察和民事官员以及工程兵部队。这反映了
A.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合作 |
B.中国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C.中国稳步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
D.中国和平崛起理念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
16.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
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
B.多极化趋势加强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 |
C.第三世界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 |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
17.
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
B.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
C.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
D.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不断强调日本完全有“资格”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多数日本媒体也支持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认为这是奠定21世纪日本外交基础的最主要课题。这一主张反映了日本
A.随着经济发展军国主义抬头 |
B.对外政策不再追随美国 |
C.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
D.奉行独立和平外交政策 |
19.
对于宋朝的评价,以钱穆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大多冠以“积贫积弱”的定位,而以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却给以“商业革命”等较高的评价。这说明
A.国内外对于宋朝的研究还未达成共识 |
B.囿于史料的缺失制约了对宋朝的研究 |
C.国内的定位体现出史学研究的务实性 |
D.问题研究视角影响对同一事物的认识 |
20.
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 |
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
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
21.
15至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A.封建制度的普遍确立 |
B.西欧社会的转型 |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22.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
B.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