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842年6月,英国军舰闯入长江,进攻吴凇炮台。两江总督牛鉴闻风逃遁,守军士气大受影响;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抵抗,英勇牺牲,宝山、上海相继陷落。英军溯长江西上,进攻镇江,爱国官兵虽然奋勇抵抗,但终究不敌,镇江失守。8月,英舰进抵南京江面,清政府妥协,被迫签下屈辱的城下之盟——《南京条约》。至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842年和1949年中国军队军事斗争结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1842年6月,英国军舰闯入长江,进攻吴凇炮台。两江总督牛鉴闻风逃遁,守军士气大受影响;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抵抗,英勇牺牲,宝山、上海相继陷落。英军溯长江西上,进攻镇江,爱国官兵虽然奋勇抵抗,但终究不敌,镇江失守。8月,英舰进抵南京江面,清政府妥协,被迫签下屈辱的城下之盟——《南京条约》。至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摘编自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准备发起渡江作战,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无视解放军关于外国舰船撤离长江期限的公告,闯入解放军前线预定渡江江段,遭到解放军炮击,受重创而搁浅。英国又紧急派出三艘军舰前来救援也被解放军炮兵击退。“紫石英号被扣,直到7月底才趁夜逃走……经此事件,再加上出于维护自己在香港利益的需要,1950年,英国在西方阵营中第一个承认了新中国。——摘编自百度网下载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针对1842年和1949年英国军舰在中国长江江面上的侵略挑衅行为,中国军队的相同反应和不同结果。(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842年和1949年中国军队军事斗争结果不同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示意图包含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幅示意图。

比较图甲和图乙,读取有关西方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历史示意图包含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幅示意图。

比较图甲和图乙,读取有关西方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907年杨度认为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几乎家喻户晓。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古老文明重新被西方规则“国际化”的过程。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并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
材料一 “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907年杨度认为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几乎家喻户晓。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古老文明重新被西方规则“国际化”的过程。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并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
4.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出生于印度的加尔各答,生活在外国列强殖民印度时期。他立足于印度现实生活,将印度人民凄惨的生活细致的刻画出来。同时,他也希望这些作品能促进印度下一代思想的觉醒。在创作技巧上,泰戈尔既继承了传统民族文学的特点,同时又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1913年,他因孟加拉语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后两次访华,受到不同的待遇。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推崇以及对西方的批评,让梁启超等人深受鼓舞,坚定了他们回归本土文化的主张。而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批评,理由大致是:我们在东方文明下受尽了苦,泰戈尔维护这些腐朽无用的东西,我们只好反对他;泰戈尔要废除民族与政治,用灵魂的安慰来取代,是逃避现实……
2011年5月7日,来自世界各地一百多位专家学者聚集在北京,共同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简析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材料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出生于印度的加尔各答,生活在外国列强殖民印度时期。他立足于印度现实生活,将印度人民凄惨的生活细致的刻画出来。同时,他也希望这些作品能促进印度下一代思想的觉醒。在创作技巧上,泰戈尔既继承了传统民族文学的特点,同时又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1913年,他因孟加拉语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后两次访华,受到不同的待遇。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推崇以及对西方的批评,让梁启超等人深受鼓舞,坚定了他们回归本土文化的主张。而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批评,理由大致是:我们在东方文明下受尽了苦,泰戈尔维护这些腐朽无用的东西,我们只好反对他;泰戈尔要废除民族与政治,用灵魂的安慰来取代,是逃避现实……
2011年5月7日,来自世界各地一百多位专家学者聚集在北京,共同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
——摘编自《中国知网》相关论文
(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说明泰戈尔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访问中国所受不同待遇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简析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2.单选题- (共25题)
6.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离婚由一方提出,但不是由于对方的过失而是另有正当原因,.-…对当事人双方都不加制裁;……一方主张离婚却无任何正当理由,以致无过失的一方遭受损失,虽准许其离婚,但对主张离婚的一方给予制裁。这体现了罗马法
A. 反对婚姻自由
B. 保护弱势群体
C. 维持公序良俗
D. 引导公正理性
A. 反对婚姻自由
B. 保护弱势群体
C. 维持公序良俗
D. 引导公正理性
7.
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
A.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 | B.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 D.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
8.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以第三、第十一师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的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对这一材料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
B.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
C.证明了日本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
D.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
9.
下表是《筹办夷务始末》中,1842—1858年清朝皇帝和官员使用的与西方国家有关的词汇分类,这反映了当时清朝


A.外交带有中国传统特色 |
B.遵循近代国际外交惯例 |
C.面临外来侵略妥协退让 |
D.政治上依附于西方国家 |
10.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曾一度取消城市的商业活动,但不久以后又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这反映了
A.小农意识遭遇新经济潮流的冲击 |
B.西方重商观念对农民革命的影响 |
C.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束缚 |
D.农民领袖政治上的不成熟 |
11.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有关该条约在以下四国正式生效符合程序的是( )
A.美国总统批准而无需国会同意 | B.法国总统批准而无需国会同意 |
C.德意志帝国帝国议会最后批准 | D.英国上议院和下议院共同批准 |
13.
美国“企图协助安排一个既可避免内战又可保持甚至增加国民政府势力的临时办法”,以便“将共产党人纳入一个宪政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与材料内容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C.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 |
D.国共两党的北平和谈 |
14.
1932年8月,由共产国际指导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决定在上海召开远东反战会议。在筹备过程的新闻报道中,会议的名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后来又称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西斯蒂代表大会”等。会议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
B.反战运动阵线有扩大趋势 |
C.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
D.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 |
15.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
A.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
B.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
C.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
D.它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
16.
有学者描述二战后的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作者描述的现象是
A.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 B.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
C.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 | D.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17.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婿,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反映了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
B.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
C.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
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
18.
明代,农民越来越深的被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材料说明
A.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
B.明朝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
C.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D.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
19.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20.
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土”。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
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
D.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
21.
16-18世纪,中国向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茶叶等出口最多。当时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西方人以白银购买中国商品,近280年间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这表明
A.中国参与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B.新航路开辟扭转了东西方贸易格局 |
C.海外市场刺激了中国传统经济转型 |
D.商品输出造就了中国的富有和强盛 |
22.
十八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中,做出一根大头针大约需要十八道工序,每天一个工人能制造出4800根大头针。如果他们彼此无关独立工作,一个人一天也做不出二十根大头针。这对工业革命发生所起的作用是
A.可以省时省力地完成更多工作 |
B.将秩序和规律带到生产实践 |
C.对生铁的需求量有较大的增加 |
D.专业分工有利于技术的创新 |
23.
下表是1576~1602年由菲律宾运到中国的某物品的估值统计表,该物品最有可能是
(注:比索是一种主要在西班牙殖民地国家使用的货币单位)
时间 | 1576年 | 1586年 | 1596年 | 1602年 |
估值 | 30万比索 | 50万比索 | 100万比索 | 200万比索 |
(注:比索是一种主要在西班牙殖民地国家使用的货币单位)
A.玉米 |
B.茶叶 |
C.鸦片 |
D.白银 |
24.
1866年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作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实际是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的打铁作坊;至1890年,该机器厂已拥有车床10多台,可容纳200名工人。这家工厂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
B.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 |
C.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
D.国外消费市场的扩大 |
25.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1930年的最高税则提高50%以上。这说明国民政府
A.为实现关税自主做准备 |
B.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
C.旨在改变政府财政困难 |
D.积极抵制日本的侵略 |
26.
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后,若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照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税法在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助于
A.上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
B.收回关税自主权 |
C.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的管理 |
D.提高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 |
27.
1960年和1979年,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尽管相距近20年,但调整的重心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这两次“调整”都
A.面临有利的国际形势 | B.全面纠正了“左”倾错误 |
C.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 | D.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 |
28.
从产生时间和地城来看,以下诗歌与下图所示相符的是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D.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29.
奕䜣在1861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今捻叛燃势于北而太平于南,使我军耗资疲怠。蛮夷趁虚而入以图制我,如不抑怒而奋敌,恐遭大难矣。然倘无视其害,不予应付,奈何遗悲于子孙乎……为势所迫交友求和,实为攻防之策”。材料所蕴含的奕䜣的外交思想是
A.远交近攻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攘外必先安内 |
D.独立自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