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22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5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遭到美国和欧洲的强烈反对,但俄罗斯武装力量仍果断进驻克里米亚多处战略要地。2014年2月28日以来,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俄黑海舰队率先行动,随后俄军从海空同时大举增援。正如路透社所言,与160年前同英法冲突时色厉内荏的俄国相比,经过精心准备的俄军面对西方压力时,已表现得底气十足,毫不示弱。
材料二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可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三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

请回答:
(1)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相对于今天的“底气十足”,为什么160年前俄国却是“色厉内荏”?
(2)据材料二,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简而言之,商鞅改革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能够对其全部人口实施总体控制的中央集权的科层制国家,建立这样一个国家的主要意图在于最大程度地从社会中汲取人力与物质资源以更有效率地进行战争。商鞅在他的文章中曾经对农业生产与战争的关系作了直截了当的表述,他认为对农业生产予以更多重视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而且能造就一个易于控制和易于进行战争动员的农民群体。”

——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2)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从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影响?
(3)有人说“商鞅变法是一次典型的‘国进民退’式改革”,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说法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
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

——转自(历史风云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3)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4.
选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汉人胡食图

材料四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依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共26题)

5.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6.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
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7.
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C.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8.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9.
19世纪70年代,日本岩仓使团考察德国后,发出“这才是我们的榜样”的感叹。对这一感叹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德国是列强中经济实力强大的B.德国是列强中对日本最友好的
C.德国的现代化道路最适合日本D.德国的军事力量强大适合日本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分遣舰队指挥官马修。培理的舰队……在江户湾停泊时……它(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但是,日本人却是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与材料观点相一致的史实是日本(  )
A.推翻幕府确立天皇的地位B.废藩置县建立了民主政治
C.脱亚入欧走上现代化道路D.尊王攘夷实现民族独立
11.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该诗句表现了作者
A.对北宋孱弱的愤懑
B.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C.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D.对北宋改革的迫切
12.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这一看法
A.客观中肯,切中时弊
B.背离事实,无端歪曲
C.过于拔高,服务现实
D.标新立异,创新史观
13.
最早提出均田制的李安世在上疏中提到,行均田制是要使“雄擅长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其名义上是为了无地的农民,但实质上是(  )
A.化解阶级矛盾维护小农经济B.为了重农抑商的有效实施
C.为了学习汉族的经济管理制度D.为了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
14.
孝文帝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这表明孝文帝
A.据守黄河流域
B.执意改变风俗习惯
C.治理中原地区
D.决心迁都洛阳
15.
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据此判断俄国农奴制改革
A.仅是战争失利后的应急举措B.彻底改变了农奴的生活状态
C.源自本国工业化的必然要求D.未满足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16.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因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有权
A.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
B.保留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C.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
D.对领地上农民进行司法审判
17.
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
A.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B.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18.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B.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19.
推翻幕府后建立的明治新政府实行“废藩置县”措施的作用是
①彻底打破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
②有利于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③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④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
19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
B.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
C.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
D.19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
21.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有史记载“躬总大政,一日万机”,“简以徭役,先之劝奖”,“哀矜百姓,恒思所以济益,不为不急之事而耗力。”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
A.减轻农民负担劝课农桑B.关注民生体恤百姓
C.勤勉政事励精图治D.为政以德忽略经济效率
22.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1856年,俄国外交大臣说:“俄国不生气,它在积聚力量。”俄国“积聚力量”的焦点是(   )
A.废除农奴制度B.引进机器生产C.镇压农民起义D.发展军事工业
23.
观察分析俄国1913~1925年粮食作物产量示意图,下列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
A.1913年的粮食产量数据,俄国是以农奴制为主的封建落后的农业国家
B.1913~1921年的数据,“一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苏俄经济濒于崩溃
C.1921年的粮食产量数据,苏俄政权对国家经济政策实施调整的关键点
D.1921~1925年的数据,实行粮食税并允许自由贸易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24.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开启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的是(   )
A.推行县制B.废井田制
C.统一度量衡D.建立户籍制
25.
下列关于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北魏推行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手中掌握大量无主的荒地
②北魏均田制客观上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
③均田制随着北魏政权的结束而终止
④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6.
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7.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有权直接上奏天皇,也可以利用辞去陆海军大臣职务和不提名继任者的手段来搞垮它不满意的内阁。枢密院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枢密院权力至上
②内阁由议会掌控
③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④强化军国主义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28.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29.
19世纪后半期,晚清通过整顿士气和经世致用来恢复统治秩序出现了“同光中兴”。但这里所谓的“中兴”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内涵。材料中的“内涵”主要指
A.向近代化的转型B.中央集权的重建
C.社会性质的转型D.民主制度的建立
30.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3.选择题(共1题)

31.金刚石由什么粒子直接构成?四位同学分别给出以下答案,你认为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