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藕塘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22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3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初郡国铸币出现失控,放民铸钱成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登基以后,虽然延续“文景之治”有过的一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短暂丰盈时光,但是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到少数从事冶铁、铸钱、煮盐的富人手中,富商大贾囤积财富、奴役穷人,以至国家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困局。出于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汉武帝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以上林三官五铢钱的推行为标志,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另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混乱问题,至此西汉的币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功。
——摘编自夏日新《汉武帝六次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2.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思想?
(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各抒己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
(3)从梭伦、阿里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戚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员外、试、检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滥吏充斥官府。开元二年,玄宗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结果“大革其滥,十去其九”。……玄宗以前,由于时人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都是选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为了革除这一异端,玄宗开元二年特颁下制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为恒式”。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吏治改革的作用。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史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单选题(共18题)

5.
雅典某一机构虽然始终保持选举制,且可连选连任,但在很长的时期内并不给最高长官薪俸,这就决定了贫穷公民很难当选。因此,这一机构实则有利于上层分子掌握国家实权。这个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6.
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C.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7.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衣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兴盛
8.
某地出土一件重要的文物方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从方升所刻铭文中我们能够断定
A.商鞅是我国古代方升的发明者
B.秦统一后仍用商鞅规定的度量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
C.秦始皇对商鞅变法进行了修正
D.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又在全国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标准
9.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而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他处。这个故事说明
A.守旧贵族反攻倒算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10.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11.
关于梭伦改革前的情况,亚里士多德这样说“如果他们无力支付地租,他们和他们的孩子都将失去自由”。这不能反映出梭伦改革前
A.平民处境艰难
B.奴隶处境艰难
C.债务奴隶制威胁平民自由
D.为解决这一问题,梭伦颁布“解负令”
12.
商鞅变法两次颁布《分异令》,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旨在()
A.鼓励发展小农经济B.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C.培植新兴地主阶级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13.
在梭伦改革中能体现其倾向于平民的措施是
①颁布“解负令” ②发展工商业    ③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14.
(题文)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③
15.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二一九法令
促进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现了近代化。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A.A
B.B
C.C
D.D
16.
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此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④使所有雅典人都能够参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
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18.
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矛盾的尖锐
B.萨拉米岛危机
C.“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
D.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19.
梭伦曾作诗说:“(我)进退维谷,有如孤狼在一群猎狗之中。”这主要是因为()
A.雅典僭主政治的建立B.贵族政治和氏族制度的残余
C.财产等级制度的缺陷D.改革没有彻底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20.
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B.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D.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21.
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达到目的最便捷的条件是自己有
A.栽种葡萄的技术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大量的土地
D.高超的手工业技术
22.
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由此可见当时秦国
A.等级观念逐渐消亡
B.贵族政治出现松动
C.践行儒家用人之道
D.军功爵制遭到破坏

3.选择题(共3题)

23.“一国两制”的提出者是(   )


24.

读下面两幅南亚风向图,完成以下问题。

25.

把61.235精确到0.01是{#blank#}1{#/blank#};3.15万精确到{#blank#}2{#/blank#}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