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自由和民主是很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约翰·密尔全面阐述了自由主义的民主理论。这种民主的基础必须是自由主义的,其前提是政府及社会权力与个人权利的明确划分。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侵犯个人的自由。这种民主的形式必须是代议制。在密尔看来,代议制是大众参与原则与精英统治原则的完美结合,是平等原则与效率原则的高度统一,是最理想的政体形式。
(1)据材料一概括约翰·密尔关于民主的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晚期的美国是怎样限制国家(政府)权力的。
(3)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并分析说明英美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征。
材料一 约翰·密尔全面阐述了自由主义的民主理论。这种民主的基础必须是自由主义的,其前提是政府及社会权力与个人权利的明确划分。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侵犯个人的自由。这种民主的形式必须是代议制。在密尔看来,代议制是大众参与原则与精英统治原则的完美结合,是平等原则与效率原则的高度统一,是最理想的政体形式。
——摘编自李强《论两种类型的民主》
材料二 美国的立国之基可以说基本上是古典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杰斐逊关于人类拥有生命权、财产权和追求幸福权的“自明真理”正是洛克对人的天赋权利的论证。美国的建国之父们相信,美国人作为人所应拥有的这些权利先于建立在他们身上的任何政治权威。所有这些权利及从中派生出来的其他相关权利构成了由个人自主的私人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的权力应受到严格的限制。在英美这样的国家,政体的自由化远远先于政体的民主化。在1830年时,英国尽管也许是当时欧洲最民主的国家,却只有2%的人口拥有选举权;这个数字在1867年上升到7%;在1880年,上升到40%。众所周知,在美国,黑人阶层长期被排除在选举的大门之外。——摘编自布公《为什么民主必须是自由的?》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约翰·密尔关于民主的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晚期的美国是怎样限制国家(政府)权力的。
(3)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并分析说明英美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征。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在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举行了一次会谈,并于8月14日发表了《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即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宣言提出了对德战争的目的以及战后世界的结构所赖以建立的一系列进步和民主原则。宪章表达了英、美两国对于摧毁纳粹暴政的坚强决心,对于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决心、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都具有积极作用。宪章发表后,苏联于9月24日正式声明,基本同意宪章原则。在大西洋会谈期间,罗斯福和丘吉尔还讨论了对苏援助问题。根据英美建议,美、英、苏三国于1941年9月底至10月初举行了莫斯科会议,会议达成了对苏援助的具体方案,使三国之间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美两国首脑大西洋会谈的历史作用。
材料: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在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举行了一次会谈,并于8月14日发表了《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即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宣言提出了对德战争的目的以及战后世界的结构所赖以建立的一系列进步和民主原则。宪章表达了英、美两国对于摧毁纳粹暴政的坚强决心,对于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决心、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都具有积极作用。宪章发表后,苏联于9月24日正式声明,基本同意宪章原则。在大西洋会谈期间,罗斯福和丘吉尔还讨论了对苏援助问题。根据英美建议,美、英、苏三国于1941年9月底至10月初举行了莫斯科会议,会议达成了对苏援助的具体方案,使三国之间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两国首脑进行大西洋会谈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美两国首脑大西洋会谈的历史作用。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
材料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围绕“体制与社会发展”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15题)
4.
罗马帝国时期,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法律不必在公民大会上制定。“君主所悦者即法律效力”成为拥护者中意的箴言。这一变化体现出罗马法
A.逐步由发展走向衰落 |
B.与当时的体制相适应 |
C.恢复了习惯法的传统 |
D.仍然由贵族把持垄断 |
5.
美国学者约翰·赞恩在《法律的故事》一书中讲道:“罗马的法律机器得以完善地运行,得益于程序完备的罗马法庭和专业律师阶层的出现……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该学者意在
A.探究罗马法律制度完善的根源 |
B.分析罗马法于帝国巩固之作用 |
C.强调罗马法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 |
D.指出自然法是罗马法的哲学基础 |
6.
《十二铜表法》规定,借贷的固定年息最高为8.33%,给予无力还债的债务人以30天的“宽限时间”,监禁时不能使其挨饿,在“市集”期间,可将债务人带至广场,允许别人赎取。这些规定最能体现其
A.有习惯法痕迹 |
B.保护平民利益 |
C.保护私有财产 |
D.维护贵族利益 |
7.
“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
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
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
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
8.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但是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作者意在说明
A.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
B.美国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缺陷 |
C.美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
D.美国与欧洲君主国家都有专制 |
9.
1830年英国议会颁布《啤酒法》,解除地方治安法官对啤酒经营许可的发放权,大量啤酒馆涌现,民众中不道德行为、贫穷和堕落惊人增长;1879年,议会通过《酗酒法》重新强化地方对酒类的管理权。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英国
A.自由主义内涵的渐变 |
B.立法为经济利益服务 |
C.工业化推动议会改革 |
D.中央与地方权力较量 |
10.
马丁路德在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发动了宗教改革,然而他的思想和行动却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巨变,这主要是因为
A.“因信称义”理念已经被基督徒普遍接受 |
B.启蒙运动的思想深入人心 |
C.其宗教思想表达了当时欧洲普通教众的普遍愿望 |
D.“先定论”的思想广泛传播 |
11.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
12.
《魏书》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上文表明推动孝文帝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崇尚武力控制 |
B.促进民族交融 |
C.认同汉族文化 |
D.避免政治斗争 |
13.
19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俄国和日本为摆脱落后境地都进行了改革。这两次改革的相同之处有
①废除农奴制度
②设立议会机构
③建立近代工业
④挽救民族危机
①废除农奴制度
②设立议会机构
③建立近代工业
④挽救民族危机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14.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
15.
火能温暖人也能烧伤人。现代武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杀伤力促使有良知的科学家进行反思,《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这份宣言敦促各国政府承诺
A.永远不再发动战争 |
B.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 |
C.不把他们的科学成就用以战争目的 |
D.建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
16.
威廉二世的外交大臣比洛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这段话表明
A.德国成为容克贵族的国家 |
B.德国为了摆脱危机奉行对外扩张政策 |
C.德国为了利益而要在世界上争霸 |
D.德国法西斯要重新瓜分世界领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