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锡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锡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中国社会私有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引起了人们私有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南宋中期,四川眉州人王称在他所写的《东都事略》130卷中反映了版权保护思想。其牌记曰:“眉山程舍人(当时著名的刻书家)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对于翻版者要“追版劈毁,断罪施刑。”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印在书上的版权保护文字。
——改编自冯翠银《中国古代版权保护历史演进》
材料二 1903年“版权”一词首次在中国出现,光绪皇帝仍以敕令的形式保护《九通分类·总纂》的印刷专有权,而不及于所有的印刷出版物。正如清末叶德辉所言:“可见时一二私家刻书,陈乞地方有司禁约书坊翻板,并非载在令甲(法律),人人之所必遵”。版权观念虽已存在,但并未为人们普遍地认可、接受。叶德辉便认为“此等括帖之书,本无关于功令。当时干人门下,不过意图垄断渔利,假官牒文字遂其罔利之私。”中国版权观念虽然产生久远,但直到1910清政府才在日本人的协助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版权法《大清著作权律》。但它比西方第一部版权法《安娜法》晚了二百余年。
——改编自柳励和《中国古代版权保护略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版权意识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到清末版权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材料一 宋代中国社会私有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引起了人们私有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南宋中期,四川眉州人王称在他所写的《东都事略》130卷中反映了版权保护思想。其牌记曰:“眉山程舍人(当时著名的刻书家)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对于翻版者要“追版劈毁,断罪施刑。”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印在书上的版权保护文字。
——改编自冯翠银《中国古代版权保护历史演进》
材料二 1903年“版权”一词首次在中国出现,光绪皇帝仍以敕令的形式保护《九通分类·总纂》的印刷专有权,而不及于所有的印刷出版物。正如清末叶德辉所言:“可见时一二私家刻书,陈乞地方有司禁约书坊翻板,并非载在令甲(法律),人人之所必遵”。版权观念虽已存在,但并未为人们普遍地认可、接受。叶德辉便认为“此等括帖之书,本无关于功令。当时干人门下,不过意图垄断渔利,假官牒文字遂其罔利之私。”中国版权观念虽然产生久远,但直到1910清政府才在日本人的协助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版权法《大清著作权律》。但它比西方第一部版权法《安娜法》晚了二百余年。
——改编自柳励和《中国古代版权保护略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版权意识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到清末版权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单选题- (共32题)
4.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
5.
国学大师钱穆在《民族与文化》中说:“(把)线装书扔毛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于是由政治革命转移到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破坏旧的,人尽同意。一谈到建设新的,则意见各别。各有理想,各有图案。遂使近代中国,多破坏少建设。”作者强调进行社会变革应
A.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
B.理性变革,尊重传统 |
C.囿于传统,因循守旧 |
D.全盘西化,破旧立新 |
6.
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A.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
B.有否定君主独尊的意识 |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
D.否定儒家治国理想 |
7.
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
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
8.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
C.北宋与少数民族间关系紧张 |
D.书籍出版业的管理受到政府的重视 |
9.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
10.
王守仁认为: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这种思想
A.与荀子的思想同出一辙 |
B.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 |
C.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
D.同李贽的思想相辅相成 |
11.
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指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而且它在本质上就存在于共同体的全体成员之中。”“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对不可以代表的。”该思想家主张
A.建立完善的代议制 |
B.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 |
C.为防止独裁应分权制衡 |
D.个人意志即主权 |
12.
文艺复兴中的艺术把握了人文主义的精髓,提出了愈完善就愈接近自然的基本原则,艺术中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为精确观察而进行的实验、透视法所带动的数学方法的兴起,促进了观察实验与数学方法的各自发展,并将二者相结合。这说明
A.文艺复兴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建立 |
B.近代科学直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
C.近代科学是文艺复兴的有力武器 |
D.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建立 |
13.
霍布斯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即自然状态下),每一个人对于一件事物都享有“自然权利”,但是这种自然权利会带来纷争,因而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是“孤独、贫困、污秽、野蛮又短暂的”。为了保全自己和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在理性的指引下,人们缔结社会契约。以下叙述中,最能体现霍布斯社会契约思想特点的是
A.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其统治才有正当性 |
B.人与人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交战状态,人们为了自保而缔结契约 |
C.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反了大多数人的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 |
D.签订契约以后,每个签订者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 |
14.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和祈祷等,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加尔文此语的目的是
A.宣传“因行称义”原则 |
B.实行政教分离的政治体制 |
C.建立人人平等的新教会 |
D.为资产阶级追求财富辩护 |
15.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
16.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注重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
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
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
D.表明了京剧艺术成熟 |
17.
《史记•屈贾生列传》载:“汉武帝(刘彻谥号武帝: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司马迁:死于公元前90年)有过书信往来。到汉昭帝(谥号,死于公元前74年)时,他担任九卿之职。”由此可以推断
A.《史记》记载详实史料可信 |
B.贾谊家学渊源世代为官 |
C.《屈贾列传》存在补写或篡改 |
D.谥号是帝王死后的封号 |
18.
“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 |
B.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 |
C.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
D.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
19.
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
B.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
C.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D.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
20.
1678年,牛顿剑桥毕业,按照惯例需接受神职。但是,牛顿公开声明拒绝:“从事物的表象来论上帝,无疑是自然哲学份内的事。只有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由此看来,牛顿致力于科学研究旨在
A.批判教会蒙昧主义 |
B.理性启蒙,推动科学革命 |
C.揭示自然的奥秘 |
D.用自然科学证明上帝的存在 |
21.
“能量子钻进物体的表面层……把它的全部能量给予了单个电子……一个在物体内部具有动能的电子当它到达物体表面时已经失去了它的一部分能量。”上述“理论”诞生。的主要意义在于
A.首次将人类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
B.用科学方法精准描述宇宙运行规律 |
C.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
D.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深入到微观世界 |
22.
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写道:“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的这一观点旨在
A.批判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
B.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
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
D.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
23.
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
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
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
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 |
24.
钱穆在《文化中之语言与文字》中说:“……果一依白话为主,则几千年来之书籍为民族文化精神之所寄存者,皆将尽失其正解,书不焚而自焚,其为祸之烈,殆有难言。”这表明钱穆
A.反对随意曲解书籍 |
B.强调焚书的危害性 |
C.反对白话代替文言 |
D.重视保存文化典籍 |
25.
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中曾描述“这几年……,好比是尼罗河的大泛滥,跟着来的是大群的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他们在那狂猛的文学大活动的洪水中已经练得一副好身手,他们的出现使得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期顿然有声有色!”材料中的“这几年”
A.洋务运动如火如荼 |
B.维新思潮广泛传播 |
C.马克思主义逐渐受到国人关注 |
D.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
26.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这场“现代化”运动的最主要功绩是(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 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 |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27.
1978年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
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C.使人们彻底认识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
D.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
28.
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表明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
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
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
29.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点是()
A.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真正自由与独立 |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
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 |
30.
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出:“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这主要基于
A.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需要 |
B.参加重庆政协谈判的需要 |
C.完善新民主主义思想的需要 |
D.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与发展的需求 |
31.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适应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 |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
32.
戊戌政变后,李鸿章屡奉慈禧懿旨访拿康、梁,但他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议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愧焉。”他还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以待他日效力国事”。这表明李鸿章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
B.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
C.对维新变法持同情态度 |
D.意识到民主潮流不可阻挡 |
33.
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
B.主张权利平等 |
C.抨击贫富差别 |
D.具有人文精神 |
34.
(19世纪末)“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历史学家胡绳所述的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意义是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 B.首次把西方政治思想转化为爱国实践 |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 |
35.
范文澜《中国通史》载“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作者认为秦始皇
A.焚书坑儒只是针对儒家 |
B.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 |
C.依旧借助儒家治理国家 |
D.积极推行法制,依法治国 |
4.选择题- (共2题)
36.如图,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1,-2),点A是该图象第一象限分支上的动点,连结AO并延长交另一分支于点B,以AB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C,顶点C在第四象限,AC与x轴交于点D,当=时,则点C的坐标为{#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3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