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2015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与参考答案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220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8

1.简答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并且说:“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价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
材料二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切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时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
材料三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及成因。
3.
(题文)(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内战在苏俄猛烈进行时,欧洲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共产主义是否会向西方传播。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认为,……如果德国变成共产主义国家,那么它的工业实力和俄国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就会是不可摧毁的,革命的前途也就会有保障。
最初,布尔什维克的这些希望似乎有可能实现。然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产生一个苏维埃德国,而是产生一个资产阶级的德意志共和国。
有几个当时未被注意到的因素可解释这一重大结果,一个因素是战前德国的繁荣,它使工人阶级比较心满意足、无心革命。诚然,1914年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是欧洲最强大的政党,但它很保守,专心致力于社会改革而不是致力于革命。同样重要的是德国农民的富裕,他们的境况比俄国农民要好得多。而且,战争在德国革命的时候已结束,这又与俄国的情况截然不同。此外,在德国,当最后的较量到来时,革命的反对者能号召可靠的军队支持他们。最后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因素是德国社会主义者阵线的分裂。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布尔什维克的这些希望似乎有可能实现”的依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结束后没有产生苏维埃德国的原因。

2.单选题(共9题)

4.
宰相俾斯麦提交的议案因下议院的反对而遭到否决后,他采取强硬的手段把议员请到了宫里,并直接对议员宣称议案已经得到了君主的认可,并解散了议会。这反映了19世纪晚期德国
A.上下议院都不拥有立法权
B.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宰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D.君主形式上掌管着国家大权
5.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
A. 内阁制
B. 两党制
C. 总统制
D. 选举议会和议会立法
6.
阅读下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简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战场名称
起止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①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②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③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的战争
④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
重农抑商的首倡者是
A.商鞅
B.汉武帝
C.明太祖
D.康熙帝
8.
1992年2月5日,美国全国公共电台早间新闻在《邓小平从封闭中重新出现》的报道中指出:“邓小平的再次露面及其支持改革的承诺让一些分析家非常疑惑,……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中国是怎么回事”。让美国人“摸不着头脑”源于邓小平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科学论述
C.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D.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9.
1891年正在访问的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被警卫津田三藏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被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了日本
A.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B.行政权与司法权对立
C.极端民族主义抬头D.确立了责任内阁体制
10.
“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据此可知,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①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
②国君热心变法
③拥有较多的贤能有为之人
④充斥尚武精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11.
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一般性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C.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D.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12.
下列对越南战争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A.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侵略战争
B.对美国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C.是在冷战背景下发生的局部战争
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3.选择题(共1题)

13.下列各项中,哪一组疾病较可能是由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3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