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220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0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

——陈向东《***五十年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三  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79年
26.6
32.1
41.3
1980年
27.2
34.3
38.5
1981年
28.8
36.7
34.5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三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带来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通过什么措施“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影响。简述上述材料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间题。
材料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美国决定介入朝鲜战争。6月27日,杜鲁门宣称:“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戚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接着,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1951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建立起从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到澳大利亚的所谓“防务岛屿链”。
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中国来说,是不情愿的事情。但战争已经爆发了,中国就面临是支持还是不支待的选择,***选择了支持。一个问题就是他要对社会主义阵营负责,因为1949年刘少奇去莫斯科的时候,当时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有过一个分工。斯大林说以后欧洲的事情、欧洲的革命是苏联共产党来管,亚洲的革命、东方的革命就由中国共产党来管。
——摘编自《复兴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做出参战决策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选择支持的原因。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仃了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摘编自百度百科《钱学森》
(1)根据材料,概括钱学森的杰出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钱学森的贡献。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启蒙运动兴起的过程中,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曾产生过非常明显的作用。几乎法国所有的启蒙学者都推崇中国文化,赞赏其远胜于欧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他们把中国文化中的“道”和“天理”等同于启蒙哲学的无神论和自然神论,作为反对本国宗教迫害的武器和建立理性哲学基础的依据。他们赞颂中国自尧舜以来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结合”,用以扦击本国黑暗、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的发现对思想界来说,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发现是同等重要的大事。
——摘编自董大业《高中世界史新教材的学术背景与疑难解析》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大都是牛顿学说的信奉者和传播者,牛顿力学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科学基础。17世纪的牛顿力学被称为第一次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事实的理性化的思维传统,观察、实验、分析和综合成为发现规律的墓本方法。科学革命彰显了理性的价值,破除了迷信和盲从,推动了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形成,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所述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析。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限150字以内。)

3.单选题(共16题)

6.
古罗马法官判决过这样一个著名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房子落成后不久倒塌,导致甲的儿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及其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乙的儿子无罪释放,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法庭对这案件的判决
A.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
B.事实并不清楚,判决有一些草率
C.因为被告缺席,审判程序不合法
D.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
7.
有学者说:“美国的国家结构并不是单纯的联邦制,而是一种联邦制复合政体,既具有联邦制的特点,又具有单一制国家的特点。”此观点主要依据美国(  )
A.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B.各州政府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C.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联邦政府权力与州权相互制约
8.
***在《复李济深等56人电》中说:“……(蒋)求喘息谓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谈判,口诵八条,眼望美国,脚向广州……”当时的历史背景是
A.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
B.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
C.渡江战役刚刚取得胜利
D.三大战役中共取得胜利
9.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10.
李可夫在1917年讲道:“社会主义变革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根据现有条件,根据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我们没有力量和客观条件来做到这一点……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来完成这项任务。”该讲话时的俄国:
A.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B.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政权
C.一战失利引发七月流血
D.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11.
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的主要意义是
A.村委会职能向“指导和服务”方向转化
B.实现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
C.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
D.探索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12.
有学者在总结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外交时,概括为:“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下列选项关于概括解读错误的是
A.“形势大变化”指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
B.“政策大调整”指维护我国独立自主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外交大发展”指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组织活动
D.“外交大发展”指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政治的外交活动和加入世贸组织
13.
俄罗斯的一位学者曾提出“在过去长达1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其它所有人的对抗。而且,越是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越是尖锐。”这一言论表明美国
A.面临欧洲联盟成立后竞争的压力
B.错误地将当今世界局势归纳为两极对抗
C.受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冲击
D.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利于世界和平
14.
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识……今后凡有营葬并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其标识内,候宫中擘画(划分),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除此之外),即任百姓营造”。由此可见,当时东京城内
A.邸店难以满足商帮需求
B.商品交易受官府直接监管
C.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
D.草市场所由政府明确划定
15.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现,引发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的发明。材料说明
A.电气技术的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
B.科学理论的突破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
C.电气技术发展是社会需要的结果
D.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16.
下面是1866至1913年上海华商机器制造业设厂数和资本额简表,此表反映了该地区的机器制造业
A.甲午战争后发展较快
B.较其他产业发展迟缓
C.被欧美列强暗中控制
D.成为最大的工业部门
17.
《西方文明史》写道:“首先是对个人创造力,以及对自然的毫不含糊的、全面的颂扬,无论是一朵花,还是一座山脉,大自然因其直接深刻地留在人的感觉之中而受到珍视。除了对生命之外,人们还可以根椐自己对自然的反应自由地作出各种解释,而不是仅仅反映一套一般的理性法则。”与这一特征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A.《神曲》
B.《巴黎圣母院》
C.《老人与海》
D.《人间喜剧》
18.
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
19.
《龙门二十品》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如下图所示。其字体的基本特征是
A.因形立意,体正势圆
B.扁方严整,朴拙雄浑
C.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D.轻转重按,笔断意连
20.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
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
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
D.成为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
21.
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4.选择题(共3题)

22.我将要告诉我澳大利亚的朋友一些有趣的事情。

{#blank#}1{#/blank#} {#blank#}2{#/blank#}my friends in Australia some {#blank#}3{#/blank#} things.

23.我将要告诉我澳大利亚的朋友一些有趣的事情。

{#blank#}1{#/blank#} {#blank#}2{#/blank#}my friends in Australia some {#blank#}3{#/blank#} things.

24.我将要告诉我澳大利亚的朋友一些有趣的事情。

{#blank#}1{#/blank#} {#blank#}2{#/blank#}my friends in Australia some {#blank#}3{#/blank#} things.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