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加尔文认为教会不可能救世赎罪,上帝早已预定了一切。得救与否由上帝决定,最重要的不是因信称义,而是坚持圣洁的生活。加尔文鼓励经商致富、放贷取利,认为正当的经济活动是增加上帝荣耀的一种途径。
——根据维基百科摘编
材料二 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
——根据维基百科摘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上的异同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宗教改革的实质。
材料一 加尔文认为教会不可能救世赎罪,上帝早已预定了一切。得救与否由上帝决定,最重要的不是因信称义,而是坚持圣洁的生活。加尔文鼓励经商致富、放贷取利,认为正当的经济活动是增加上帝荣耀的一种途径。
——根据维基百科摘编
材料二 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
——根据维基百科摘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上的异同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宗教改革的实质。
2.
阅读材料材料一: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材料二: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实行了军功爵,鼓励杀敌求胜。其中秦国最典型。材料三: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享有政治权利的资格上,两者有何相同之处?概述其相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北魏实行过哪两种政治制度?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次改革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享有政治权利的资格上,两者有何相同之处?概述其相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北魏实行过哪两种政治制度?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次改革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
(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的经济工作的建议。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
(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的经济工作的建议。
2.单选题- (共25题)
4.
梭伦在改革中提倡公民后代学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邦技术人员迁居雅典的直接目的是
A.促进雅典手工业的发展 |
B.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
C.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
D.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问题 |
5.
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罪名 | 杀人罪 | 谋杀双亲或兄弟姊妹 | 伪造文书 |
赦免价 | 8个金币 | 6个金币 | 7个金币 |
A.“因行称义” |
B.“先定论” |
C.信仰得救 |
D.“教随国定” |
8.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的实施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农耕经济的繁荣 |
D.争霸战略的实现 |
9.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而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他处。这个故事说明
A.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
C.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
10.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有
①埃及面临着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威胁
②埃及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外敌入侵
③马木路克反动势力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社会的安定
④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被拥立为帕夏,建立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
①埃及面临着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威胁
②埃及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外敌入侵
③马木路克反动势力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社会的安定
④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被拥立为帕夏,建立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11.
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2.
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由此可见他
A.主张儒佛合一 |
B.注重经义策论 |
C.抨击科举制度 |
D.抨击当朝统治 |
13.
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
A.颁布“解负令” |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 D.设立“四百人会议” |
15.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描述:“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梭伦十年不回的主要原因是他
A.认为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
B.想漫游外国考察政治 |
C.对雅典社会已彻底失望 |
D.无法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
17.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将收归国有的包税地的一半分配给王公贵族、政府官吏和地方豪绅,其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
B.消除了割据势力 |
C.扩大了统治基础 |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
18.
“工厂的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带来任何利润,从而使工厂得不到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而厂长大多是一些现役或退役军官,对组织生产一窍不通。”上述材料说明阿里改革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A.改革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军事需要 |
B.强制征兵,引起人民的不满 |
C.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 |
D.发动对外战争,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 |
19.
阿里帝国的建立引起欧洲一些列强的嫉恨,它们决不容许地处要冲、物产丰富的埃及通过阿里改革成为一个独立的强国,英国对横亘在通往印度道路上的埃及更是视若仇敌,为此他们想方设法破坏改革。下列有关英国等欧洲国家与埃及冲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穆罕默德·阿里领导的埃及的偶然崛起引发了欧洲国家的敌视,因此冲突具有偶然性 |
B.埃及的崛起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展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冲突具有必然性 |
C.埃及横亘在英国通向印度的通道上,这具有偶然性,因此冲突具有偶然性 |
D.埃及是伊斯兰教国家,宗教信仰的不同必然导致宗教冲突,因此冲突具有必然性 |
20.
《圣经》有言:“死亡和税收,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两件事。”这表明
A.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
B.税收是一种“必要的恶” |
C.《圣经》认为教皇应该大量出售“赎罪券” |
D.政府应提高税收 |
21.
下列对宗教“异端”运动的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是指人们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 |
B.是指人们利用宗教思想发动的反对封建王权的斗争 |
C.是指人们利用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
D.是指天主教会内部不同派系的斗争 |
22.
山以北广大地区的宗教改革则震撼人心。”“震撼人心”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从实质来说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
B.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 |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
D.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
25.
下图是一幅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


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 |
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 |
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 |
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
26.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由此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
(一)明黜陟(按政绩升迁官员);(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四)择长官;(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一)明黜陟(按政绩升迁官员);(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四)择长官;(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一)明黜陟(按政绩升迁官员);(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四)择长官;(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一)明黜陟(按政绩升迁官员);(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四)择长官;(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A.发展经济 |
B.整顿吏治 |
C.增强军备 |
D.重视律令 |
27.
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土”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
C.加重了财政负担 |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