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普通班)4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218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3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史纪•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书•更法》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商鞅所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动?
(2)材料三中的“务本”是什么意思?“王制”指什么?
(3)从上述材料中,引用一句原文,概括商鞅所为的历史作用。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材料二: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内容有何特点? 根据这一规定,雅典社会中的哪一个阶层的政治地位会大大提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梭伦改革对各自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所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
4.
在古代改革中,往往都会涉及土地制度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材料二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国有土地还授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凡成丁男子(年十五至七十)则从国有土地中授给露田(只准种庄稼,不准栽树之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此即所谓“正田”。如果需要休耕,则加倍授露田,称为“倍田”。
——田雨《谈北魏均田制的内容与性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对土地制度所做的改革。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均田制的实行发挥的进步作用。

2.单选题(共21题)

5.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了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学会了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D.生产生活稳定性增强
6.
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秦国这一政策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7.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9.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10.
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有
①从根本上解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②大大促进了雅典农工商业的发展
③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④解除了雅典平民沦为奴隶的威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11.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
12.
(题文)春秋战国时期与“尽地力之教”相关的是
A.管仲
B.李悝
C.吴起
D.商鞅
13.
观察下图,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到拥有“威武的秦军”,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A.奖励耕织
B.实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军功爵制
14.
导致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C.各国都推行变法
D.赋税制度的改革
15.
商鞅变法中直接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是
A.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B.移风易俗
C.制定连坐法D.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16.
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显著。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有利于封建化
B.有利于民族融合
C.有利于统一黄河流域
D.有利于商业贸易发展
17.
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

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
①手工铸造业发达 ②商品交易活跃 ③城市经济繁荣 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②④
18.
(下图)该改革家变法的主要措施包括 “选贤任能”,
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 “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充分开发利用土地加强法治,制定《法经》创建强大军队“卒”
A.B.
C.D.
19.
梭伦改革中有利于限制贵族特权的措施有(  )
①颁布“解负令” 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③重新确立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  ④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20.
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  )
A.由各等级公民选举产生
B.从各等级公民中抽签产生
C.由各等级公民轮流担任
D.由首席执政官随意指任
21.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阶级基础的改革措施是(  )
A.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鼓励发展工商业
C.以财产多寡划分雅典公民的等级D.颁布“解负令
22.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B.提高新兴地主的地位
C.推进土地私有化
D.实现富国强兵
23.
下列改革中,含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
A.吴起变法B.商鞍变法
C.管仲改革D.王安石变法
24.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是(1)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2)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及其经济实力增长(3)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地主阶级专政(4)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国先后变法
A.(1)(2)(3)B.(3)(4)
C.(1)(2)(3)(4)D.(2)(3)(4)
25.
《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公元前38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