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的。在这种礼教下,对父母的孝延伸为对一切可以视同父母之人的孝敬,进而发展为对国家、皇帝、官员等的孝和忠。“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在这种礼教下,对国家的治理“是以治家的思想为基础”的。人们生活上的一切行动都包含在这些礼教教条之中。……孟德斯鸠在政治上极力主张建立在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基础上的君主立宪制。因此,尽管他对中国文化中的某些方面给予肯定,但是,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则基本上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实行暴政的国家,中国政治是棍棒政治。
(2)概括指出孟德斯鸠学说的政治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的。在这种礼教下,对父母的孝延伸为对一切可以视同父母之人的孝敬,进而发展为对国家、皇帝、官员等的孝和忠。“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在这种礼教下,对国家的治理“是以治家的思想为基础”的。人们生活上的一切行动都包含在这些礼教教条之中。……孟德斯鸠在政治上极力主张建立在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基础上的君主立宪制。因此,尽管他对中国文化中的某些方面给予肯定,但是,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则基本上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实行暴政的国家,中国政治是棍棒政治。
——摘编自裔昭印《世界文化史》
(1)根据材料,说明孟德斯鸠对古代中国文明的认识。(2)概括指出孟德斯鸠学说的政治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阳明(1472—1529)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意识活动,便不存在客观事物。他又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知”是要求“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物”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和路德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王阳明(1472—1529)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意识活动,便不存在客观事物。他又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知”是要求“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物”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二 1517年,路德(1483—1546)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维腾堡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和路德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意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该书沿用了将世界划分为不同文明的历史编纂法,但是他的着力点并不在于描述各种文明的兴衰,而在于说明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以及互动过程中各个文明的变型。
围绕材料,结合中西方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 (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该书沿用了将世界划分为不同文明的历史编纂法,但是他的着力点并不在于描述各种文明的兴衰,而在于说明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以及互动过程中各个文明的变型。
围绕材料,结合中西方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单选题- (共16题)
4.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
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
5.
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
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
6.
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A.实行察举制 |
B.独尊儒术 |
C.颁布推恩令 |
D.兴办太学 |
7.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
8.
《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
9.
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上述材料体現了
A.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
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
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 |
D.新教伦理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
10.
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
11.
在他们的心中,自然法则是最高的准则,任何人间的王权、神权、金钱都应该从属于最高准则。由此开始的解放释放了巨大能量,冲击着18至19世纪的欧洲。他们
A.建构了全新的科学体系 |
B.崇尚理性并且病入膏肓 |
C.批判并抨击了所有观点 |
D.希望重新建立法治社会 |
12.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他旨在说明
A.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
B.思想启蒙的艰巨性 |
C.政治革命的重要性 |
D.专制统治的顽固性 |
13.
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世界,凡是人所具有的,我作为人也应该具有。下列主张与此相似的是
A.“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 |
B.“美德即知识” |
C.“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 |
D.“信仰即可得救” |
14.
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这表明古希腊
A.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密切联系 |
B.宗教思想主宰希腊政治生活 |
C.理性思维推动学科发展 |
D.民主促进思想文化繁荣 |
15.
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史料 | 出处 |
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 《白氏长庆集·序》(824年) |
中和三年癸卵夏(883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 | 《家训序》 |
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 | 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
A.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
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
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 |
16.
文学折射时代。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诗经》收录了宗庙祭祀的歌词,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
B.《离骚》抒发了作者优国忧民之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
C.汉赋和唐诗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在思想文化上的体现 |
D.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均为满足市民阶层文化生活而作 |
17.
近代有美术史家曾言:“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该学者旨在强调文人画的特点是
A.描绘山水,讲究布局 |
B.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
C.诗书画印,素养齐全 |
D.表现个性,蕴含精神 |
18.
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
B.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 |
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
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