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使对世界事务不甚了解的人也会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即英国走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三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英国与欧共体(欧盟)关系: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西欧6国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60年1月,英国与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六国签订《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对抗欧洲一体化进程。该联盟终因市场狭小、组织松散而解散。
上世纪60年代,英国三度申请加入欧共体,但在1963年和1967年两度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
1973年1月1日,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欧洲大陆经济遭受重创,英国经济也受到严重拖累。1975年6月,英国就是否继续留欧举行公投,最终67.2%的民众选择留欧。
2013年1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表达了英国对遭到欧债危机拖累的不满,以及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可能损害英国利益的担忧。
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显示,51.89%的公民选择脱离欧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说明近代英国“独待的发展方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对欧共体(欧盟)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英国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使对世界事务不甚了解的人也会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即英国走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三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英国与欧共体(欧盟)关系: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西欧6国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60年1月,英国与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六国签订《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对抗欧洲一体化进程。该联盟终因市场狭小、组织松散而解散。
上世纪60年代,英国三度申请加入欧共体,但在1963年和1967年两度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
1973年1月1日,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欧洲大陆经济遭受重创,英国经济也受到严重拖累。1975年6月,英国就是否继续留欧举行公投,最终67.2%的民众选择留欧。
2013年1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表达了英国对遭到欧债危机拖累的不满,以及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可能损害英国利益的担忧。
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显示,51.89%的公民选择脱离欧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说明近代英国“独待的发展方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对欧共体(欧盟)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英国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的主要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制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
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制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刑统》,它是宋初宋太祖鉴于五代法纪紊乱而命窦仪等人仿《唐律》而制定的。但在司法实践中,《宋刑统》越来越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也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故在宋太祖时,就不断颁布敕令以满足新的需要。以后历朝历代均有大量的敕、令、格、式颁布。它和以往法律一样重视刑法和实体法,诉讼、民法的只占极少部分。随着租佃制的推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田宅易主等民事关系的增多,有关调整这类关系的立法也相继出台,其中主要涉及到断案准则、诉讼程序和诉讼时效诸方面的规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1-16世纪“罗马法复兴”的条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法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共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一:《宋刑统》,它是宋初宋太祖鉴于五代法纪紊乱而命窦仪等人仿《唐律》而制定的。但在司法实践中,《宋刑统》越来越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也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故在宋太祖时,就不断颁布敕令以满足新的需要。以后历朝历代均有大量的敕、令、格、式颁布。它和以往法律一样重视刑法和实体法,诉讼、民法的只占极少部分。随着租佃制的推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田宅易主等民事关系的增多,有关调整这类关系的立法也相继出台,其中主要涉及到断案准则、诉讼程序和诉讼时效诸方面的规定
——摘编自《试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11-16世纪罗马法复兴的过程既是古典罗马法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法律现代化的过程,更是现代法律制度与理念形成的过程。通过罗马法,大陆法系国家实现了法律制度的重溯和建构,实现了法律理念、法律精神、法律价值的转换和再生,实现了法律文化和法律实践的涵化和变革。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1-16世纪“罗马法复兴”的条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法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共同的历史价值。
2.单选题- (共15题)
7.
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认为,要使行政部门强而有力,必须将行政权集于一人,“一人行事,在决断、灵活、保密、及时等方面,无不较之多人行事优越得多;而人数越多,这种好处就越少”。由此可见汉密尔顿
A.强调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
B.主张加强总统的行政权力 |
C.反对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
D.认为民主政治会提高效率 |
8.
19世纪英国政治家说道:“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这反映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 )
A.国王是国家元首 | B.国王任命内阁首相 |
C.国王“统而不治” | D.国王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
9.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载:“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材料反映出麦迪逊主张在美国实行
A.联邦制分权制衡 | B.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
C.邦联制分权制衡 | D.内阁制差额选举制 |
10.
如图为南京静海寺陈列馆最独特的陈列品——警世钟,钟体的正面“警世钟”三个大字十分醒目;钟的背面镌刻有千古训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香港回归之夜,155下的奋力撞击,震荡着古老的南京城。下列与该警世钟有关的信息中,表述错误的是( )


A.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B.1842年的《南京条约》割香港地区给英国 |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南京见证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 |
11.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如果用一个主题来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最突出的应该是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
C.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
12.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13.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记者写道:“……血腥镇压非常彻底,像这样杀死所有敢于反抗者的流血事件,将推迟下一次革命爆发的时间……旧社会至少为自己又争取到了二十年的和平时间……”材料从根本上说明
A.巴黎公社对无产阶级革命极大破坏 |
B.无产阶级尚不具备推翻资产阶级的力量 |
C.巴黎公社唯一的敌人是法国资产阶级 |
D.巴黎公社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毫无作用 |
14.
“在布拉克本,停止运转的织机超过7000台,几乎有14000人要靠慈善机关救济,而当地人口总共才21000人……全城景况凄惨万分。穷人濒于饿死,各阶层居民都苦于时运不济。”(《泰晤士报》1826年4月4日)材料描述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英法之间战争带来的破坏 |
B.早期三大工人运动的影响 |
C.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影响 |
D.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破坏 |
15.
有学者认为,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了“从沙皇政府的专横恐怖到广泛的政治自由的急剧转变”。列宁在二月革命后不久也承认:“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
A.临时政府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 |
B.临时政府代表了广大俄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
C.列宁支持临时政府采取的各项政策 |
D.列宁承认了临时政府的合法性 |
16.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 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
C.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 D.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
17.
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
B.主张权利平等 |
C.抨击贫富差别 |
D.具有人文精神 |
18.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