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六次月考(3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213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0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9世纪,面对“大航海”“大工业”的潮流,明清王朝固守传统外贸格局,渐趋闭关锁国,为近代的衰败、层辱埋下隐忧。然而,明清对外贸易政策所蕴含的“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合理成分,仍不失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全球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重显其时代价值。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近现代史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国眸)
材料  1760年,德意志内部的奥地利邦国在女王玛丽一泰蕾西娅的领导下开始进行改革。她改革的核心是加强中央权力,恢复奥地利在德意志帝国的领导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强国地位。女王试图确立一种被历史学家称为启蒙专制主义的统治,其内涵就是集中权力于君主,通过君主实现国家统一;清除贵族统治,对农奴制经济和土地制度进行改革;推动科学文化的繁荣。一句话就是利用政府力量推动国家走向富强。但是女王深知,国家富强的根本障碍,一个是存在多民族的矛盾,另一个是封建贵族政治及其基础农奴制的强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缓慢,因此反对激烈的社会变革,防止带来社会动荡。女王特别强调在保持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均势和内部各等级之间的均势前提下,和平地达到目的。因此在涉及奥地利的基本社会问题:土地问题和农奴制问题时,女王的改革停滞不前。终女王一生,未能提出废除农奴制的土地改革。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丽泰蕾西娅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析玛丽泰蕾西娅改革的历史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和主权问题虽然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美国拒绝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并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力图取代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地位,由此引发了三国的抗美救国战争。
1955年10月,美国支持吴庭艳上台,在越南南方成立“越南共和国”,大肆迫害前抗战人员。1960年12月,南方各爱国政党、群众团体、教派和各民族代表举行会议,成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共成为该阵线的核心力量。1961年2月,又建立了统一的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1961年5月,美国向越南派出第一批特种部队,发动所谓“特种战争”,即美国出钱、出枪、出顾问,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越南军民用游击战予以反击,城镇居民也开展大规模的反美政治运动,致使南越政权陷入危机,内讧加深。1964年初,“特种战争”宣告破产。美国约翰逊总统上台后,企图用“逐步升级”战略取代“特种战争”战略,以挽救败局。从1965年起,美国派地面部队直接投入越南南方战场。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在战场上逐步陷入被动防御状态。1968年5月,美国代表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开始在巴黎举行会谈。尼克松总统上台后,进一步调整对越政策。1969年6月,美国开始从越南撤军,由南越总统阮文绍维持残局。1973年1月27日,美国在巴黎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1976年7月,越南实现全国统一。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对越南战略的阶段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从越南撤军的原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将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
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公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摘编自蒋廷黻《半新不旧不中用》

(1)根据材料,概括林则徐学习西方的成就和局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则徐不肯公开提倡改革的原因。

3.单选题(共9题)

5.
《十二铜表法》颁布后,“有了成文法典判定惩罚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从此之后“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取消贵族的司法特权
B.有效保护了平民利益
C.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D.受自然法理念的影响
6.
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永久殖民地。与西班牙和法国殖民地不同的是,英国殖民地的皇家总督缺乏广泛的官僚式管理,而前者的皇家总督则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庞大官僚机构。英国对北美的这种管理方式
A.使北美殖民地形成自治的传统
B.导致北美殖民地爆发独立战争
C.源自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完善
D.有效保障了英国在北美的利益
7.
“1927年的大动乱,没有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错误的政治方针,实际上反映了错误的‘革命理论’。这更促使人坚信,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革命就会向前发展。”这反映了
A.国民革命的失败源于错误的政治方针
B.陈独秀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错误
C.探索适合国情的革命理论的现实基础
D.急功近利的情绪导致了“左”倾错误
8.
以下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准确的是
选项
史料
结论
A
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了1000多把石刀,另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了440多件石镰
商朝农业生产存在集体耕作形式
B
《易传》:“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儒家伦理思想长期影响古代商业发展
C
《孟子·滕文公上》:“方里面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西周井田制度包含了普遍的土地私有制
D
《商君书·星令》:“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重农抑商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A.A
B.B
C.C
D.D
9.
宋神宗熙宁年间大臣曾布说过这样一番话:“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流之远方,无所资给,徒隶困辱,以至终身;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以下对材料所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宋朝土地兼并剧烈导致农民被迫转徙四方
B.宋朝政府改变社会治理方式鼓励人口流动
C.人口流动频繁与宋朝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D.租佃制的发展使宋朝人乡土观念日益淡化
10.
1786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人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的研究报告》第11卷中,几乎仅收录关于可能会使商人感兴趣的资源,如硼砂、褐煤、水银以及产毛动物等的报告。这主要表明
A.工业革命对原料的需求
B.欧洲希望全面了解中国
C.中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
D.欧洲对中国文化的钦佩
11.
2010年,中国各职业受教育年限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约为13.4年,其次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为12.5年,受教育年限最低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7年。对上述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B.区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受教育年限的差异
C.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合理导致了阶层固化
D.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一定程度上阻滞社会流动
12.
《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这样描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现代科学理论还没有发展以前人们就相信科学可能成立的信念,是不知不觉从中世纪神学中导引出来的。”这表明
A.中世纪神学蕴含了近代自然科学理论
B.近代科学的研究目的是证明神学理论
C.神学与近代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D.神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科学诞生
13.
胡适、鲁迅作为白话文的倡导者,都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并且用现代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重新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这说明二人
A.致力于批判封建传统文学
B.对传统文化有传承和创新
C.充分肯定了白话文的价值
D.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