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2.单选题- (共11题)
2.
如表是我国从汉至隋江南稻作农业的相关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史料 | 出处 |
“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江南之地火耕水耨” | 《史记平准书》 |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 《汉书地理志》 |
“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功差易” | 《晋书地理志》 |
“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 | 《隋书地理志》 |
A.农业生态破坏现象严重 |
B.江南农业耕作方式粗放 |
C.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3.
表:概述了唐代相关制度。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唐代如表
制度 | 概述 |
均田制 | 计口授田,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 |
租庸调制 | 项目分明,有田则纳粮,有身则服役(纳绢代役为庸),有家则征调(丝麻) |
帐籍制 | 每岁一造(人口)帐,三岁一造(户口)籍,户口异动,田亩还授,一一在册 |
A.固化社会分工,限制阶层流动 |
B.税则明确,旨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
C.政策简单划一,忽视地方差异 |
D.为民制产,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蓝图 |
4.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
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
5.
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节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
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 |
6.
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
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
7.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8.
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寡妇的尊长不劝其守节,到了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社会主流观念的变化 |
C.传统儒学的影响 |
D.自然经济形态的反映 |
9.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
10.
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这种认识反映了
A.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较稳固 |
B.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势 |
C.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
D.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益明显 |
11.
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
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
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
D.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