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材料四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并分析该方式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及说明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材料四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并分析该方式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及说明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
2.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对日本近现代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初年的日本统治者和知识界激起奋发图强,迎头赶上的决心,并极力推进“西方化”进程。甚至激进地要求全面“西方化”,对“洋学”崇拜不已。但是,由于当时日本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使落后的日本在西方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日本人又不得不把眼光放低下来,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消化、吸收、运用西方教育模式与教育文化。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3)对日本近代化而言,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一 明治初年的日本统治者和知识界激起奋发图强,迎头赶上的决心,并极力推进“西方化”进程。甚至激进地要求全面“西方化”,对“洋学”崇拜不已。但是,由于当时日本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使落后的日本在西方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日本人又不得不把眼光放低下来,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消化、吸收、运用西方教育模式与教育文化。
——贾红霞《浅论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欧化之路》
材料二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杨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三 1879年颁布的《教学大旨》中规定:“教学之要务在于阐明仁义忠孝,”强调日本教育要根据祖宗的训典,培养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完成对臣民的教育任务。1890年,天皇下达《教育敕语》。规定日本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臣民“重国宪”,“遵国法”,“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安秀玲《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3)对日本近代化而言,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单选题- (共21题)
3.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的经济关系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相互联系与交往,达到了一种相互交织、相互交融以致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的状态。促使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的政治因素是
A.科技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 B.两极格局结束消除了障碍 |
C.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推动 | D.各国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 |
4.
李鸿章在1863年致曾国藩的信函中说:“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若驻上海久,而不能取资洋人长技,咎悔多矣!”为此,他创办了
A.安庆内军械所 |
B.发昌机器厂 |
C.轮船招商局 |
D.江南制造总局 |
5.
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
8.
《鹿鼎记》里面讲,曹雪芹的父亲是韦小宝手下的御前侍卫,后来被康熙任命为“江南织造”,负责管理江南地区专供皇室的锦缎生产。他管理下的产业最有可能属于( )
A.田庄手工业 | B.私营手工业 | C.官营手工业 | D.家庭手工业 |
9.
威尼斯曾是欧洲最富裕和最有活力的城市,但到了16世纪中后期,英国和北尼德兰(荷兰)等地却成了欧洲最有活力的地方。这一变化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
B.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
C.加快了西欧社会的分化转型 |
D.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
10.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19世纪上半期,英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要求降低关税,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英国是最早确立民主制度的国家 |
B.英国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海外市场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
D.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11.
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A. 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
B. 此次航海路线是向东横渡太平洋
C. 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
D. 此次航海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A. 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
B. 此次航海路线是向东横渡太平洋
C. 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
D. 此次航海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2.
“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坐着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 |
B.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
C.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 |
D.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 |
13.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都是
A.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
B.属于资本主义工业 |
C.实业救国的具体实践 |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14.
下表列举的是张裕酿酒公司在1892~1941年的一些重要事件。下列相关认识正确的是
1892年 | 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 |
1912年 | 孙中山先生到张裕酿酒公司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
1941年 | 张裕酿酒公司被日军强行接管 |
A.甲午战争后,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而成立 |
B.民国初年,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C.抗战时期,被日本帝国主义吞并 |
D.近代史上,始终受到清政府的压制 |
15.
“‘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A.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
C.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
16.
江苏镇江的恒顺香醋驰名世界,恒顺集团的前身是1840年成立的恒顺糟坊。据史料记载,从1893年到1911年,恒顺糟坊最兴旺的时期年产百花酒约210吨,醋110吨,酱220吨。这一时期,恒顺糟坊发展兴旺的原因包括
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②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大力推动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
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②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大力推动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18.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A.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
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
19.
(题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先后经历了由“票证时代”到“菜篮子工程”,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党和国家政策变化 |
B.人们的消费观念变化 |
C.停止按劳分配,实行按需分配 |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
20.
互联网将各地的民众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张有力的舆论监督网,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了网络在公共舆论监督中的重要作用。下列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理解,正确的是
A.网络监督存在缺陷,必须加以严格限制 | B.对网络舆论监督应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 |
C.网络名人在网络舆论监督中起决定作用 | D.网络传播范围广,人人可以畅所欲言 |
21.
学者郑永年提出:“南方谈话直接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不仅产生了强大的改革新动力,而且为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新的方向”主要是指
A.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 |
B.积极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
C.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2.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
B.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
C.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