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o
材料一 人才标准问题是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人才思想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诸子百家倡导“德才兼备,德先于才”,曹操《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唐太宗反复强调“为官择人,为才是与”,司马光认为“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致覆灭者多矣”,又提出:“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从实践中开始尝试新的人才标准:必须具备外语能力: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其中,关键是掌握近代军事科技知识: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仍然保持封建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洋务派的新人才观打破了传统的人才范畴,人才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人才标准变化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评价标准的认识。
材料一 人才标准问题是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人才思想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诸子百家倡导“德才兼备,德先于才”,曹操《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唐太宗反复强调“为官择人,为才是与”,司马光认为“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致覆灭者多矣”,又提出:“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从实践中开始尝试新的人才标准:必须具备外语能力: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其中,关键是掌握近代军事科技知识: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仍然保持封建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洋务派的新人才观打破了传统的人才范畴,人才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徐凯、胡君辰《人才评价标准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英国的现代文官制度起源于18世纪中叶,正式确立于19世纪70年代。文官制度要求在选拔文官的公开考试中以“通才”为标准,择优录取。“通才”原则造成了英国文官的贵族化趋向和英国社会对教育科技事业的普遍冷淡态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职能日益转向经济管理,不懂专业知识的行政通才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日益专业化的政府工作了。1968年《富尔顿报告》揭开了二战后英国文官改革的序幕,具体内容:实行行政管理专业化,改革通才官僚结构,削弱通才对政策的影响:设立文官学院,加强对文官的专业培训:调整文官的分级制度,行政级、文书级等统称为综合类,专家科技人员通称科学类,打破了文官制度的“封闭型结构”;增加专业人员的比重,实现专业化管理求今后考试任用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这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打破通才体制,却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官选材标准的深思。——摘编自《从富尔顿改革看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选拔人才标准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人才标准变化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评价标准的认识。
2.单选题- (共9题)
3.
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唐代
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
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 |
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 |
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 |
4.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
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
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5.
从下面的材料可见,当时高其倬(1676-1738)曾上奏雍正帝:“福、兴、漳、泉、汀五府地狹人稠,无田可耕,民且去而为盗。出海贸易,富者为船主、为商人,贫者为头舵、为水手,一舟养百人,且得余利归赡家属。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
A.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
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
C.东南沿沟遭到西方侵扰 |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
6.
1839年,英国棉纺织厂女工14.6万人,占棉纺工人总数的56.45%,毛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69.5%,丝织厂占70.5%,麻纺厂占70.5%。到1851年,英国就业女工人数大增,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
C.技术发展进步,妇女思想解放 |
D.社会分工细化,妇女角色转变 |
7.
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Creole)-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西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
B.欧洲国家加速商品输出 |
C.文艺复兴在西欧的扩展 |
D.欧洲工业革命纵深推进 |
8.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
9.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A.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
C.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D.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