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匠籍制度下的工匠必须定期到官府作坊服役,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低下。明代民户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匠户最为卑贱。其中“匠”世代不能转业脱籍,不得做官。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一四八五年),发布了班匠以银代役的法令,根据法令,凡愿出银者可以出银代役,不愿者仍旧当班,这是双轨并行的办法。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匠籍。班匠制度废除后,官营手士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匠和一般工匠,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
(2)分析中国废除班匠制度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身份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明代匠籍制度下的工匠必须定期到官府作坊服役,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低下。明代民户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匠户最为卑贱。其中“匠”世代不能转业脱籍,不得做官。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一四八五年),发布了班匠以银代役的法令,根据法令,凡愿出银者可以出银代役,不愿者仍旧当班,这是双轨并行的办法。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匠籍。班匠制度废除后,官营手士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匠和一般工匠,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
——转引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1591年,丰臣秀吉颁布《身份统制令》,严禁士、农、工、商横向流动,农民不得弃农从商,武士不可获取町人与农民身份。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转引自《日本的政治进程:从明治维新到“55年体制”》
(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和日本古代身份制度的共同特点。(2)分析中国废除班匠制度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身份制度改革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数据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
分析《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历史数据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
公元前220年(战国末年) | 估计2000万人。 |
2年(西汉元始二年) | 5959万人。 |
220—265年(三国时期) | 767万人(魏、蜀、吴人口相加)。 |
280年(晋太康元年) | 1616万人。 |
581—600年(隋开皇年间) | 约4450万人。 |
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 | 4844万人。 |
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 | 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 |
764年(唐代宗广德2年) | 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 |
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 | 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
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 | 5883万人。 |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 6054万人。 |
1651年(清顺治八年) | 1063万人。 |
1741年(乾隆六年) | 14341万人。 |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 30148万人。 |
1834年(道光十四年) | 40100万人。 |
分析《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单选题- (共17题)
3.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
4.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称:“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人(希腊人),……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得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的秩序。”对此话的最佳理解是
A.罗马人有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成果 | B.希腊人有着突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 |
C.罗马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胜于希腊人 | D.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的权威 |
5.
“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自始设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歇其志意,推究辩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这一描述反映了作者对
A.英国宪政制度的赞赏 |
B.美国分权体制的赞赏 |
C.一战前德国政治体制的赞赏 |
D.美国选官制度的赞赏 |
6.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 | B.分权制衡原则 |
C.共和制度 | D.主权在民原则 |
7.
太平军攻占绍兴后,地主“向佃户收租,如乞丐状,善者给数斗,黠者不理”。这反映
A.农民阶级缺乏团结合作精神 |
B.太平天国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
C.农民分到了土地 |
D.农民依靠太平天国政权进行抗租斗争 |
8.
清政府于1909年和1910年分别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可以行使一定程度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这反映了
A.专制皇权体制走向崩溃 |
B.对地方制度改革的尝试 |
C.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 |
D.地方自治改革成效显著 |
9.
“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 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C. 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D. 确立***思想的指导地位
A. 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 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C. 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D. 确立***思想的指导地位
10.
“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
11.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
A. 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 B. 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地位
C.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 D. 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
A. 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 B. 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地位
C.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 D. 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
13.
“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经济的衰退 | B.经济区域集团化 |
C.第三次科技革命 | D.两极格局瓦解 |
14.
某学者写道: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冷战是时代的中心,而非时代本身 |
B.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影响了冷战的态势 |
C.冷战既是时代的中心,又是时代本身 |
D.冷战分割了世界,影响了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 |
15.
两宋时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这种现象间接造成
A.土地兼并的缓解 |
B.商品经济繁荣 |
C.中央财政收入大增 |
D.自耕农的衰退 |
16.
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
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
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
17.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18.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 |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
D.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
19.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
4.选择题- (共8题)
20.若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中任意的x1,x2(x1≠x2),恒有 和 成立,则称函数f(x)为“单凸函数”,下列有四个函数:
(1)y=2x;(2)y=lgx;(3) ;(4)y=x2.
(1)y=2x;(2)y=lgx;(3) ;(4)y=x2.
其中是“单凸函数”的序号为{#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