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2.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
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作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
材料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
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作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材料二 一战期间,欧洲协约国劳工短缺,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梁启超曾说:“在法国之华工,在美国之华侨,多有与其职务之外,实力以裨助战事者。国内各埠之华商,以种种方便为物产上之协助,皆其显著者也。然则,我友邦似不能以政府一二人一二事之怠慢,而抹煞我全国人多数之热诚。”
材料三 据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仅获两个席位,而巴西由两席增至三席。法国外交部解释说:“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要由该国在战争中威胁与俄国所做过的努力来确定的……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
(2)根据材料二、三,你认为中国在一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怎样的待遇?
材料一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其结果。材料二 一战期间,欧洲协约国劳工短缺,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梁启超曾说:“在法国之华工,在美国之华侨,多有与其职务之外,实力以裨助战事者。国内各埠之华商,以种种方便为物产上之协助,皆其显著者也。然则,我友邦似不能以政府一二人一二事之怠慢,而抹煞我全国人多数之热诚。”
材料三 据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仅获两个席位,而巴西由两席增至三席。法国外交部解释说:“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要由该国在战争中威胁与俄国所做过的努力来确定的……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
(2)根据材料二、三,你认为中国在一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怎样的待遇?
2.单选题- (共29题)
5.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6.
“荆公(王安石)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的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梁启超《王安石传》)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国力有所增强 |
B.增加了国民财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C.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
D.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8.
据统计,雅典自由民中占有财产较多的第一、二等级公民仅4000人,广大自由民多属第三、四等级。希波战争中主要由第三等级公民构成重装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一变化
A.有利于协调公民内部矛盾 |
B.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
C.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
D.体现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
9.
“二一九法令”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不给地主尽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
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 |
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 |
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 |
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 |
10.
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
12.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13.
1914年7月29日,美国驻伦敦大使致函威尔逊总统:“如果真的发生一场大战,欧洲的进步将遭受重大挫折,而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能够支持这一预言的史实有
A.战后美国开始支配欧洲事务 |
B.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
C.美国在国联中地位举足轻重 |
D.美国获得了德国部分殖民地 |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缺乏原材料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这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
B.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
C.科学技术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证 |
D.发展化学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
15.
1898年德国某报纸曾如此报道:“开足马力前进,从陆上到印度的道路理应掌握在希望战斗、喜欢劳动的德意志手中。”上述计划
A.道出了德国对外扩张主要方向 |
B.反映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 |
C.说明列强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 |
D.必将导致英德矛盾尖锐激化 |
16.
《剑桥战争史》中写道,“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他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该材料反映了德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实力的劣势 |
B.社会矛盾的尖锐 |
C.军事生产的膨胀 |
D.军事战略的失误 |
17.
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
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
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
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
18.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
C.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
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
19.
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
B.中国是国际联盟的参加国 |
C.英日同盟的宣告失效 |
D.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
20.
徐国琦在《中国与大战》中说:“如果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我们则认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非同凡响。即使只是出席巴黎和会本身,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作者强调当时的中国
A.拒绝对日本让步和不签署《凡尔赛和约》 |
B.表达了参与创建世界新秩序的强烈愿望 |
C.开始竭力要求加入西方自由体系的活动 |
D.认识到俄国革命是国家建构的唯一模式 |
21.
毛元佑著《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优势,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武器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
B.标志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
C.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
D.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
23.
一战后,法国成为欧洲最担心安全问题的国家之一,它四处寻找盟友,在与英美缔结防御条约的努力失败之后,转向与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结盟。法国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建立欧洲霸权 | B.对付苏联 |
C.防御德国 | D.与英国争夺中欧 |
24.
1919年4月22日,威尔逊对顾维钧说:“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合?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这里的“困难局面”应该指
A.美与英法在分赃问题上矛盾尖锐 |
B.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给英法美施压 |
C.德国强烈抗议英、法、美的制裁措施 |
D.意大利懊恼之余退出了巴黎和会 |
25.
1922年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
A.日本一战期间独霸中国 |
B.中国政府参加一战 |
C.德国划山东为势力范围 |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
26.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之一顾维钧说:“中国应该在和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山东问题。不能对英、法抱太大的希望,真正可以指望的只有美国的支持。”他“理直气壮”的理由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 B.山东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
C.美国在和会上的支持 | D.中国对一战作出的贡献 |
27.
在19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但没有一个列强是知足的。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A.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的陆军 |
B.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 |
C.基督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 |
D.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 |
28.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说明当时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是
A.英、法、俄和德、奥、意的利益不同 |
B.英德矛盾尖锐,各自寻找支持者 |
C.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
D.帝国主义为了各自利益相互勾结 |
29.
法国的罢工人数在1916年为41000人,1917年猛增至29万人,罢工工人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响亮口号。这一事实说明
A.欧洲不再是世界格局的中心 |
B.法国工人为自身的自由而战 |
C.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
D.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
30.
1917年初,中国政府内部激烈讨论对德参战议题。严复对友人说“兵亊一解之后,国土世局,必将大异于前,而远东诸国,亦必大受影响。此时中国,如有能者把舵,乘机利用,虽不称霸,可以长存;假其时机坐失,则受人处分之后,能否成国,正未可知。”据此可知,严复
A.希望政府能够在对德外交上取得主动权 |
B.主张政府要静待时机奉行对德中立政策 |
C.预见到中国在战后只能受列强摆布的命运 |
D.认为中国应先整顿内政才有条件一致对外 |
32.
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西方列强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排名 | 1860年 | 1870年 | 1890年 | 1900年 |
1 | 英国 | 英国 | 美国 | 美国 |
2 | 法国 | 美国 | 英国 | 德国 |
3 | 美国 | 法国 | 德国 | 英国 |
4 | 德国 | 德国 | 法国 | 法国 |
A.工业革命开展时间的先后决定了其工业的排名次序 |
B.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落 |
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 |
D.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国发展不均衡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