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夏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207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有哪些?分别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
(3)《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2.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新和谐公社蓝图

图2 《共产党宣言》书影

图3 巴黎公社成立大会
材料二

图4 攻打冬宫

图5 井冈山会师
(1)材料一中图1、图2、图3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三中图4指什么历史事件?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3)图5历史事件选择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4)简要说明图4和图5选择道路差异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2.单选题(共35题)

3.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主要原因是
A.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B.斗争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C.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起领导作用
D.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
4.
1861年11月,法国作家雨果致信法国远征军上尉巴特力尔,指出: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圆明园),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这表明
A.私人信件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B.信件描述与历史事实完全相悖
C.艺术表达限制了其史料价值
D.此信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
5.
下表是有关甲午海战的两段史料,说法准确的是
史料
出处
史料一上午七点四十五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济远航海日志》
史料二上午六时半许,在丰岛方向……清国军舰“济远”号……对我将旗(吉野号)不仅不发礼炮致敬,反而做战斗准备,济远号首先开炮,我亦迎战
(日)《近代帝国海军史要》
 
A.史料一为直接史料,价值更高
B.史料二为历史著作,价值更高
C.两则史料记载矛盾,均无价值
D.历史事实与撰述者的国籍有关
6.
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这是革命家章炳麟先生讽刺慈禧太后的脍炙人口的名联,上阕三个“幸”字,下阕三个“割”字,其中“幸古长安”和“割台湾”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中法战争与《天津条约》
B.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C.八国联军侵华与《马关条约》
D.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7.
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C.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8.
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A.引发了军阀割据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结束了君主专制
D.实现了民族独立
9.
由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A.国内时局发生变化
B.民众渴望结束内战
C.国共合作走向破裂
D.中美关系发生转折
10.
1929年,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在给贺龙及湘鄂西前委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这表明周恩来
A.重视推广井冈山经验
B.抵制党内泛滥的“左”倾错误
C.认为革命尚处于低潮
D.党内普遍认可***的做法
11.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涌现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救国军”“抗日义勇军”“军民自卫义勇军”“民众自卫团”等各种武装。这表明
A.东北民众自发抵制日寇侵略
B.抗日救国组织得到广泛支持
C.政府需要联合各种抗日力量
D.东北民众贯彻全面抗战路线
12.
太平天国运动中出现过一些向西方学习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其中具有近代性质的社会改良主张是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禁酒及一切生熟黄烟、鸦片”
C.“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
D.“禁庙宇寺观,既成者还其俗,焚其书”
13.
下列的漫画《中国“巨蛋”》载于1900年美国杂志《PUCK》。该漫画
A.讽刺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狂妄野心
B.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C.揭示了列强正在掀起瓜分中国的现状
D.昭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义和团
14.
英国《泰晤士报》首席记者莫理循针对中国近代发生的某件重大历史事件,报道说:“北京很安静……除了贴在各个路口,宣告国体改变,命令保持秩序,警告扰乱和平将处死刑的措辞严厉的告示外,一切如常。”该事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为清政府灭亡奠定了基础
B.成为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丰碑
C.形成了社会力量的大团结
D.蓄积了革命持续发展的力量
15.
某文件记载:“6日晚上……国民党组织开会庆祝。……会场上到处是国民党旗帜和写着无产阶级口号的标语牌,还有很多绘有镰刀和斧头的红旗。”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1919年的北京
B.1926年的广州
C.1931年的瑞金
D.1937年延安
16.
表格梳理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是伤残军人王洪富的相关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王洪富受伤时参加的战役时
姓名
王洪富
籍贯
山东
受伤日期
1949年4月
受伤地点
江苏江阴
残废时所在部队
解放军第27军79师235团
残废情形
头部炸伤,头晕耳聋
残废等级
二等乙级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渡江战役
17.
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的道路。促进对帝国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的事件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五四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
18.
某西方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说道:“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果在中国,不但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这一评价
A.掩盖了战争的实质
B.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
C.揭示了战争的根源
D.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
19.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兄弟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是创作于1937年的抗战歌曲。不久,歌词中“二十九军的兄弟们”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一变化表明
A.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化解B.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
C.二十九军成为抗战楷模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0.
鸦片战争时期一英国侵略者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太多的怪事,当我们上岸追赶那些鞑靼人时,我们看到稻田里的农民是在用一种观望的眼神看着眼前的景象,似乎这场战争与他们无关一样。我至今也无法忘记他们眼神中的冷漠,他们似乎在欣赏着发生在眼前的一切…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人缺乏抵抗精神
B.百姓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淡漠
C.清朝的统治不得人心
D.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百姓无知
21.
罗斯福曾说,“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他们(日军)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丘吉尔也承认,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听任德国人和日本人在印度或中东携手,对盟国的事业必然要引起无法衡量的灾难”。这说明
A.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B.中国的抗战具有战略价值
C.中国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力
D.中美英在二战中协同行动
22.
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其中美国媒体记者占到了77人。此后,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至1942年初重庆大约有西方媒体机构23家。这种情况
A.反映出中国扭转了抗战的局势
B.奠定了中国抗日战场胜利的基础
C.反映出西方国家援助中国抗战
D.有利于改善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
23.
伊藤博文在中日谈判中透露割让台湾之事,李鸿章答以英国将会干涉,伊藤博文却说:“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伊藤博文此“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日本
A.国际地位已得到列强的认可B.与英国形成瓜分中国同盟
C.能获得列强的默许和支持D.经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
24.
谭嗣同在1896年春写下《有感》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洲?”其悲愁之绪直接缘于
A.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B.英国占香港
C.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D.日本全面侵华,我国沿海地区基本沦陷
25.
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A.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
B.共产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占了了上风
C.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D.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26.
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
B.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指导国民革命
D.中共接受民生主义的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27.
邓小平曾经对***的战略思想作了这样的说明:“他告诉我们,开始必须在内线打,打到一定时候,也就是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这时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解放军开始“转到外线”的重大行动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2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29.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
B.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30.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31.
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反侵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反映出
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封建统治者蒙蔽
C.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
D.农民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具反抗性
32.
在解释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
A.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
B.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保证
C.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D.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
33.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指出:“西方曾对列宁有过一种错觉,以为他最擅长的手法乃组织突袭。殊不知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人唯一的真正财产,在于能认识及把握群众的需要,并能追随群众,进而领导群众。”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列宁“认识及把握群众的需要”的是
A.提出《四月提纲》
B.颁布《和平法令》
C.建立苏维埃政权
D.推翻临时政府
34.
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35.
(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36.
列宁在《论策略书》中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而不应该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列宁在其革命生涯中是如何践行这一观点的
A.用暴力革命手段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
B.领导召开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成立俄国共产党
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创
D.发表《四月提纲》将俄国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7.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3.选择题(共1题)

38.如图所示,中心为北极点,外围大圈为赤道,左侧0°为经度。如果图中OB两侧日期不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