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两国逐步由二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逐步走向对立对峙的关系,直至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1949年,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在阐述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材料二 1969年1月,尼克松总统入主白宫后,把改善中美关系作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外交课题,并采取切实措施缓和对中国的敌意,如允许美国学者、记者、—学家、国会议员到中国访问,允许美国人购买中国货,停止在台湾海峡的海军军舰巡航等。中国政府也做豳了一些积极回应.如1971年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冲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摘编自俞正梁等编著-《战后国际关系史纲》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的背景。从中美关系由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抗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缓和的历程,你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两国逐步由二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逐步走向对立对峙的关系,直至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1949年,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在阐述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材料二 1969年1月,尼克松总统入主白宫后,把改善中美关系作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外交课题,并采取切实措施缓和对中国的敌意,如允许美国学者、记者、—学家、国会议员到中国访问,允许美国人购买中国货,停止在台湾海峡的海军军舰巡航等。中国政府也做豳了一些积极回应.如1971年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冲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摘编自俞正梁等编著-《战后国际关系史纲》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的背景。从中美关系由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抗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缓和的历程,你得到什么启示?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富,农战也”。荀况认为富国并不单是为了强兵,归根到底是为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家财富,提出“上下俱富”。西汉时期,桑弘羊指出“富国非一道”,即不仅是农业可以富国,商业也可以富国,而且是富国的根本之道。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政府经济发展策略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策略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一 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富,农战也”。荀况认为富国并不单是为了强兵,归根到底是为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家财富,提出“上下俱富”。西汉时期,桑弘羊指出“富国非一道”,即不仅是农业可以富国,商业也可以富国,而且是富国的根本之道。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900年庚子事变后,外患日亟,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和部分开明人士积极提倡“振兴实业”,认为“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其根本在先致力于农工商”,在此基础上走工业化道路,从而形成著名的“棉铁主义思想”,且“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而且国家赋税可以增,百姓生计可以足,数十年外溢之利权可以挽,富强之基实系于此。”——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后,负责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的编制,并对农产品在内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平衡分配管理……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在经济发展策略中的相同点,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政府经济发展策略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策略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国际社会”(internationalsociety)和“全球社会”(globalsociety)及其相互关系越来越凸显出来。当代世界历史具有“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双重结构……“国际社会”是由世界上各个以自身利益为基础的经济、政治的共同体间的关系构成的整体,主权国家是其基本主体。“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具有“自组织性”,在其整体上还具有一定的“预设性”。在“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每个国家都在其中起着特定的作用,不过,一般说来,强势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全球社会”是特指基于对“全球问题”的共识和解决“全球问题”的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共同体和个人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体系。“全球社会”各个主体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其目标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即“全球问题”,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包括全球网络恐怖主义)核战争威胁、包括毒品走私在内的跨国犯罪等。
——摘编自叶险明《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与当代中国的全球发展路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国际社会”(internationalsociety)和“全球社会”(globalsociety)及其相互关系越来越凸显出来。当代世界历史具有“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双重结构……“国际社会”是由世界上各个以自身利益为基础的经济、政治的共同体间的关系构成的整体,主权国家是其基本主体。“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具有“自组织性”,在其整体上还具有一定的“预设性”。在“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每个国家都在其中起着特定的作用,不过,一般说来,强势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全球社会”是特指基于对“全球问题”的共识和解决“全球问题”的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共同体和个人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体系。“全球社会”各个主体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其目标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即“全球问题”,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包括全球网络恐怖主义)核战争威胁、包括毒品走私在内的跨国犯罪等。
——摘编自叶险明《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与当代中国的全球发展路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6题)
4.
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他们除了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材料说明
A.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 |
B.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 |
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 |
D.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 |
5.
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这表明
A.首相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
B.内阁集体负责制左右英国政府决策 |
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
D.责任内阁制原则影响英国政治生活 |
6.
美国制宪者们采取了权力分化的手段,使其不完全掌握在任何一方,从而避免了“多数人的暴政”。制宪者们在宪法中精心设计了一套纵向和横向分权的措施,它们通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纵向分权和联邦内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横向分权来限制政府的权限,约束政府的行为。这部宪法
A.建立起邦联制 |
B.制约权力、平衡利益 |
C.实现人民主权 |
D.符合卢梭的政治理念 |
7.
20世纪40年代,画家邵恒秋(1916-2006)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刊载在《抗建通俗画刊》上。漫画所揭示的主题是


A.日本侵华改变策略 |
B.国共合作持久抗战 |
C.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
D.国际联合日本必败 |
8.
(题文)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
A.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 |
B.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
C.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 |
D.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
9.
如果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1950—1959年、1960—1971年、1972—1977年、1978年以后,下列示意图最能准确反映上述阶段我国科技引进情况的是
A.![]() |
B.![]() |
C.![]() |
D.![]() |
10.
美国在19世纪末提出了“海洋自由”原则,与欧洲“海洋霸权”战略形成鲜明对比。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又提出“海洋控制”战略和“陆海空一体战”理论,相继赢得了太平洋战争和美苏军备竞赛的胜利。材料表明近代以来
A.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美国的崛起 |
B.海洋是美国与他国争夺的出发点 |
C.欧洲在理论创新上落后于美国 |
D.美国对外战略务实且具有前瞻性 |
11.
(题文)苏联解体以后,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材料本质上体现了
A.传统资本主义强国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 |
B.欧洲以法、德为基础的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
C.美国视欧洲为其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根基 |
D.一超多强下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局面 |
12.
押租制是明清时期地主防止佃农欠租的一种制度。佃农交纳押租以后,一般照交正租,如果欠租,地主就在押金中扣除,地主不退押金;押租租佃关系尚未期,地主不能随意换佃。在有些地区,交纳押租的佃农还可以将佃种的土地转佃他人。押租制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地主与佃农的矛盾尖锐 |
B.封建剥削方式的没落 |
C.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
D.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
13.
宋以后,中国东南闽岭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发展;在湖南洞庭湖区还出现了比较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这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 |
B.宋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
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 |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
14.
15世纪中期以后,热那人被赶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威尼斯人实际上垄断了地中海东西之间的贸易,热那人及意大利或欧洲其他地区的人齐心协力往西发展,以期与威尼斯人竞争,由此最终开辟了到达美洲和亚洲的航线。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缘于
A.土耳其崛起引发商业危机 |
B.欧洲内部的竞争 |
C.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地圆学说的提出 |
15.
据记载,随着美洲的发现,17~18世纪共有大约10万吨白银流人欧洲,而同时这些白银又以40%(约3.2万吨)的比率流人亚洲。这种白银“外溢”现象
A.加速了价格革命的发生 |
B.导致了欧洲经济的衰退 |
C.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
D.反映了贸易中心的转移 |
16.
1980年10月,《湖北日报》刊文道:“以往由商业部门统一经营鲜鱼,从收购到供应,往往把活鱼盘成死鱼”,“现在群众不仅能吃到活鲜鱼,而且在农民出售水产品的摊位上,有活鯽鱼桂鱼等40多个品种任你挑选。”由此可知,当时
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
B.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开始扩大 |
C.农产品市场出现活跃 |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 |
17.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社会结构变化时提出了“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伞式社会”即政府与企业之间构成了“父爱式庇护”、“亲戚式庇护”和“朋友式庇护”的“伞式”关系。“蜂窝式社会”即每个平民百姓都像辛勤的蜜蜂那样,通过个人或家庭的努力,编织自己的关系网络,构筑属于自己的蜂窝。导致由“伞式社会”到“蜂窝式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加强 |
B.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 |
C.政府监管职能的削弱 |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
18.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